為何有些工種要不起價?

職業真的無分貴賤嗎?這是我們對「人」應有的態度。一個人不管從事甚麼職業都應獲得尊重,在法律面前應該人人平等,但職業本身的待遇卻是有「貴賤」之分的。社會上有兩類人最主張職業本身也無貴賤之分,一類是老闆,另一類是統治者。他們都需要有人願意做卑微的工作,工資不高,也甘之如飴。
 
然而,我甚少見父母要子女也用這種態度去看待自己的職業前途。即使是文革時期,工農兵在大陸政治地位崇高,但很多家長仍信奉孔老二的一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因為在現實世界,仍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這句話今天已政治不正確,但誰能否認世界的確如是,而且將更加如是。隨着科技的進步,「食腦」的優勢與「食力」相比,正日益擴大,連李嘉誠先生也替勞工階層擔心,在資訊科技的大數據年代,勞工階層的境況會每下愈況。
 
世上有兩類工作:一類是手板眼見功夫,活着的人都做得來,隨時可找人頂替;另一類則需事前學會很多基本知識,再經過經驗的積累,才可以勝任。世上並非人人都可以做醫生、律師、或者管理一個大企業。「物以罕為貴」,這類職位自然叫得起價。
 
要做第二類工作,事前要付出的代價較高,讀書年代就得發奮,要放棄部分閒耍的時間,否則就難以考入好的大學,難以有機會找到「高貴」的工作。職場的競爭,其實在求學年代已經開始。
 
我讀書的年代,這場競爭是赤裸裸的。中一有十四班,中五只得四班,近四分三的人中途會被淘汰。環境逼使我們不敢過份懶散,我當年對建制十分不滿,覺得不應讓學生受這麼大的壓力。現在教育已免費,考試的壓力也已減少,但理想中的自發學習景象並沒有出現。原來在沒有壓力之下,大多數人傾向懶散而非發奮,導致教育成效普遍低落。可惜,教育界大都不肯承認這個現實,他們至今仍在爭取要進一步減輕學生的壓力呢!
 
然而,在現實世界,低知識含量的廉價勞工一點不缺。在全球化的推動下,繼金磚四國之後,又出現薄荷四國(墨西哥、印尼、尼日利亞、土耳其)。他們都樂於以遠比港人要求低的待遇為世界提供勞務。隨着這些國家的進步,香港的工種還會進一步流失,低技能工種的工資水平,今後將很難提升;美國已有很多年都沒有提升最低工資了。香港人要改善生活,唯一的途徑就是提升自己工作中的知識含量。
 
我之所以主張輸入外勞,除了有現實的需要外,亦是希望香港人可以逐步把一些知識含量低、又辛苦又報酬低的工作交給外勞去做,自己則轉型去做知識含量較高的工作,引入競爭的效果會好過只在大學加學位。有社會壓力,學生才會發奮,大學才可以減少出次貨。 
(轉載自2014年4月23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