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力場效應看政局演變

年輕的時候,因受歷史唯物論的影響,以為歷史發展有必由之路,以至在接觸到其他政治理論時都嗤之以鼻,降低了自己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記得在中學年代,就為勢力均衡論與歷史老師在課餘爭論了一場,從此彼此關係緊張。現在想來,當時自己確是過份偏執,不明白這個世界是複雜及多元的,不同的演變模式可以同時都在起作用。馬基維利的勢力均衡理論,對破解時局仍很實用。
 
以烏克蘭與東歐的局面為例:當蘇聯的國力強盛的時候,華沙公約組織的力量就可以對北大西洋組織的力量起一定的制約作用,勢力取得平衡的時候,局面就比較穩定。但當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勢力就比不上前蘇聯,它的勢力場(一如磁力場)可影響的範圍就會縮細,距離俄羅斯越遠,距離北約組織越近的東歐國家,就率先脫離華約,投靠北約。先是東德、繼而匈牙利、捷克等;但烏克蘭因貼近俄羅斯,即使經過橙色革命,但依然未能完全脫離俄羅斯的影響。因為烏克蘭仍處於俄羅斯的力場範圍。
 
普京上場後,重整俄羅斯的實力,擺脫了葉利欽年代的不濟;俄羅斯的力量又再冒頭。另一方面,西方國家自金融海嘯後,實力有一定的減弱。美國已自知沒法照顧全球,唯有把力量調回亞太地區。在此消彼長之下,俄羅斯才有機會重吞克里米亞。
 
這種力場理論可以用物理現象作佐證。在一塊玻璃板下放兩塊磁石,再在玻璃板上撒一些鐵粉。兩塊磁石的磁力場就會對鐵粉起作用,互相爭奪,結果各有所投,形成兩大中心之後就固定下來。但如果把其中一塊磁石的磁力加強(用線圈通電就可以做到),玻璃板上的鐵粉就會因新的力場效應而重新走位。磁力強的一邊會爭取到更多的鐵粉,磁力弱的一邊想不放棄也沒辦法。
 
在現實世界也是一樣。美國的生產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度佔全球的一半,但現在只佔全球的兩成左右;另一方面,新興國家的形勢亦開始有轉變,不但金磚五國如是,近期非洲國家的經濟力量亦在高速增長。全球的力場布局已出現新的變化,先是發生在底層的經濟層面,繼而會在政治層面浮現。原先力場範圍大的強國,想維持主導作用,會越來越力不從心。美國要撤出伊拉克與阿富汗,不再理利比亞與埃及,並任由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在在都是力場效應的結果。美國的戰略專家已出來提醒人民,要為美國的重新定位(無法再到處都去做國際警察)而作好心理準備。
 
這是大勢所趨,已沒有人可以逆轉。但直至今天,美國仍是世界最強的國家,尤其是在亞太區,美國仍會刻意維護自己的影響力。輕率挑戰美國在這一區的影響力,勢將受到重重的回擊;中國還是韜光養晦為上策。
(轉載自2014年4月14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