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縮仍是最大的威脅

美國推行QE,起先是為了挽救那些「大得不能倒」的金融機構,繼而是想以通脹的預期去消除通縮的威脅。現在,首項任務已基本完成,要救的金融機構基本上已恢復盈利,可以自立;但通縮的威脅依然揮之不去,若非利率依然低過通脹,通縮隨時可以重臨。此之所以,我認為美國的息率不可能大幅上升。因此,以利率將升所作的投資部署,可能造成失誤。
 
美國的通縮威脅,既是結構性的,亦是周期性的。今天先談談結構上的問題。
 
美國的人口已開始老化。戰後嬰兒潮的一代,已屆退休年齡。退休後收入減少,怎能不節衣縮食?一般而言,一個人的收入在45歲左右會達到高峰。這個年齡的人,經驗已經豐富,精力仍相當旺盛,生產能力最強,加上子女尚未自立,經濟壓力大,非努力工作不可。過了這個階段,就得為退休作打算,就會逐步增加積累,減少消費。
 
本來,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這一代人減少消費,自有下一代人補上。問題是下一代人大部分都不肯生育,人口金字塔快變成人口雪糕筒了。人口統計資料顯示:美國人口中45歲至49歲的一環,自2010年開始已逐步減少。代表美國的高生產高消費的日子已見頂。這是結構性的,誰也改變不了。
 
戰後的第二代,除了人數不及第一代之外,質素也不及第一代。生於憂患的人,一定強過生於安逸的人。此之所以,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總是一代不如一代。現時,美國的戰後第三代也逐步登場了,他們的拼勁與消費力都不如前兩代。聯儲局仍得利用負利率去推動他們消費。美國的利率仍低於通脹,儲錢的吸引力不大;可惜,美國人的儲蓄一向不多,沒有多少錢可花。
 
美國的出生率與吸收移民率都比日本與歐洲高,所以,由人口減少所造成的通縮壓力,相對比日本與歐洲輕微。不過,近期美國人也開始有排斥新移民的傾向,這會驅使美國步日本與歐洲的後塵。
 
美國的貧富懸殊問題比日本與歐洲嚴重。1%的人窮奢極侈,也抵銷不了99%的人無力消費。美國的建制勢力對這種分配結構的失誤,至今仍缺乏自省能力;這已令美國的消費不足與產能過剩的矛盾,日益嚴重,產出多,消費弱,唯有減價促銷,但價格向下會促使人們延後消費,導致通縮。
 
過去,美國可以把產品外銷,但現在新興國家的生產力大增,除了部分尖端產品外,美國產品已失去外銷競爭力。美國普羅大眾的消費能力,已被新興國家攤薄。美國政府為了維護美國民眾的利益,惟有利用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優勢,以操控利率與製造危機去調動資金,令美國人可以繼續「少做工夫,多歎世界。」維持低息環境,以抗拒通縮威脅,仍是聯儲局暫時未可放棄的策略。 
(轉載自2014年4月11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