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具的發展與社會的演變

按照馬克思的說法,生產力的發展足以引發生產關係的轉變;亦即是說,科技的發展可以導致社會制度的轉變。
 
人類能夠從狩獵社會發展至畜牧業社會,其基礎是狩獵技巧的提升。因為,若果獵獲僅夠食用,就沒有條件把吃剩的獵獲畜養起來。
 
人類最初把捕獲的野馬圈養,目的只在於隨時可以食其肉,不用再依賴沒有把握的狩獵。但隨着馬的日漸馴服,人類很快發現馬還可以用來解決生活上的其他問題。
 
起初,人類學會了用馬來拉車,主要是拉戰車。兵貴神速,馬在跑速上的優勢,最容易在戰場上展露出來。早在巴比倫時代,已有用馬拉的戰車出現。
 
但戰車只適用於平坦的地方,靈活性不足;所以後來才有騎兵的出現。但馬不願意被人騎;至今,馬仍傾向把騎術欠佳的新手摔下來。馬的不肯就範,促使人發明馬具去加以駕馭。
 
最先發明的應是馬嚼子,它只是一條兩頭有小環的金屬枝,要馬含在嘴裏,用繩套固定起來,小環在兩邊唇角露出,穿上韁繩,人就可以透過拉韁來控制馬速,及指引馬的方向。
 
跟着人發明了馬鞍。它是用皮與木框造成的座位,前後凸起,用繩套固定在馬背上;方便騎者在上山落斜時借力,以及避免騎者在馬加速或煞停時輕易滑下馬背。
 
馬具中最重要的一項突破是馬鐙。它是一個平底的套環,用皮帶掛在馬鞍的兩邊,供騎者用來踏腳,方便騎者作平衡,做到人馬一體,可以更好地利用馬的衝刺力。
 
在未有馬鐙之前,騎者在馬背上是不牢靠的。馬鞍只提供前後的阻力,但沒法防止騎者從左右兩邊滑落,以致騎者不得不花氣力用兩腿挾住馬肚,影響騎者在馬上進行其他活動。
 
在冷兵器年代,馬鐙的出現令騎兵的戰鬥力大增。有馬鐙可踏的騎士,可以用更長更重的武器,可以穿更厚的盔甲;可以居高臨下,揮舞刀劍對敵猛砍,而不愁像以前那樣,常因用力過大又擊不中對手反累自己墮馬。踏在馬鐙上的騎士,不但轉身靈活,還可以借助馬的衝力來增加兵器的殺傷力。法蘭克人能一度入侵英國,就是因為他們比英國的島民更早地從東方學會了使用馬鐙。
 
在那個年代,懂得駕馭馬匹又懂得在馬上作戰的人,逐漸變成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人物。歐洲的王族都要招攬這批人,以增加自己的實力。這批人的社會地位愈來愈重要,逐漸形成了騎士階級。
 
貴族們為令騎士可以集中力量提升騎術與武功,並願意隨時應徵出戰,容許他們平時不事生產,並賜封他們土地,讓他們可以長期收租,由佃農供養,他們是社會上第一批非貴族的自由人。歐洲的騎士精神與個人主義的興起,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歸功於馬鐙的發明。
(轉載自2014年2月11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