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

十月份中國的採購經理指數持續上升,由九月份的51.1%升至51.4%,已是連續13個月高過50的盛衰分界線,故市場預期中國經濟已走出困境,不似會硬着陸。
 
然而,在這段期間,中國的新訂單指數與庫存指數皆未見改善,顯示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短期裏都不易解決,並會繼續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阻力。
 
中國的經濟增長,最初靠出口帶動。歐美經濟放緩後,外需不足,唯有希望可以依靠內需。但中國的內需受制於分配不公,廣大民眾的收入不多,想消費也花不起錢,而收入改革又跟不上,經濟要持續增長,只能依靠增加投資,結果造成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幾乎行行都有,其中鋼鐵業尤為嚴重。
 
文革年代,中國的鋼鐵產品,要透過政治動員,才僅可達到年產一千萬噸;但現在年產7.5億噸,是全球產量的一半。中國自己大量建屋、搞基建都用不完,必須出口去世界各地。供應多,買家都曉得壓價。不賣,工廠就要停工,工人就要失業,社會就會出問題。結果蝕本生意也得繼續做下去。
 
其他行業,如造船業、汽車業、太陽能光伏板業等,都有類似的問題。
 
其實,產能過剩的問題西方國家都有;不過,私人企業一發覺虧損,就會停止擴張。但在中國,很多行業都有國家資本,管理人員蝕的不是自己的錢,對虧損沒有這麼敏感。有時,為了好大喜功,從中抽取油水,都會傾向多投一點。到發現問題時,又會為了逃避責任,文過飾非,盡量掩蓋矛盾,最後積重難返。此之所以,社會主義國家出現產能過剩時,往往比資本主義國家還要嚴重。
 
幸好,到問題暴露後,社會主義國家要處理產能過剩的問題時,手段又會比資本主義國家多,而且較為直接有效。
 
資本主義國家其實無時無刻都處於產能過剩的狀態;企業只要認為自己可以做得比對手好,即使市場已沒有空間,新加入者依然會興致勃勃地加入競爭,而且個個都以食盡整個市場作為自己的目標,政府對此也無能為力,唯有等其自生自滅。
 
但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則會插手干預,要大公司收購細公司,然後進行整頓,把一些低效益的落後生產綫停下來,拿去第三世界作援助,開展外交關係。此外,政府又會對出口遇到困難的行業進行退稅,降低生產商的成本,增加其海外競爭能力。在國內,政府又會透過補貼的方式,搞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協助產能過剩的企業清減庫存。而更關鍵的是要看城鎮化的政策能否成功。如果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可以繼續在城鎮找到出路,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就可以逐步消化,不會引致中國經濟硬着陸。
(轉載自2013年11月6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