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混沌中的訊息

由於多了一批內地雙非兒童報讀北區的幼兒園,導致北區的本地家長的恐懼,擔心自己子女的學額被侵佔;於是便四出排隊報名。要多報幾間才安心。在一兒多報的情況下,恐懼情緒進一步蔓延。
 
面對這種混亂情況,社會輿論的第一個反應是要求政府恢復舊秩序,即要保障原有的北區兒童有入學機會。然而,出現混亂即表示出現了新情況,再也沒有機會回復舊貌。硬要倒回去,不但不會成功,而且一定會造成更大的混亂。正確的做法是要設法閱讀混沌中的新訊息,才能按照新的形勢,建立新的秩序。
 
所謂雙非兒童,其實也是正正式式的香港人;他是在香港出世,有香港身份證,只不過他們的父母不是香港人吧了。在法律上,他們與原有的香港兒童有同一樣的入學權利。姑勿論讓雙非兒童擁有香港人身份的做法好不好,這是已經發生的事,已經發生的事,上帝也改變不了,我們只能設法面對。
 
現在有人要求讓原住北區的兒童有優先入學權,但現在的問題並非整體學位不夠,而是好學校的學位不夠。加上幼兒園大部分都是私校,他們自己有收生準則。北區的家長很難要求好的幼兒園厚此薄彼。如果硬要政府干預,很可能會被人權分子告上法庭,而且政府一定敗訴。
 
這件事即使修改基本法也沒法挽回,因為回歸前,香港已讓在香港出生的人有居留權,而且這也是世界的普遍做法。有人說,雙非兒童的父母從未在香港交過稅,讓北區的原有兒童有優先權不無道理。但交稅從來都不是入學權的基礎,否則領綜援的家庭也可能會受歧視。
 
在曾蔭權年代,政府讓雙非來港產子,是因為香港的出生率低,政府擔心人口老化後,下一代會負擔太重。梁振英上台後,為了討好短視民意,先行截龍;但已發出身份證的雙非兒童,政府已沒法收回他們的權利。這是我們只能接受的現實。
 
政府能夠做的是及早把掌握雙非兒童的登記數字公開,好讓業界及早部署擴充,商營幼兒園不會有生意也不做。北區家長應不愁報不到幼兒園,只是不一定能入讀好的幼兒園吧了。其他地區的家長一樣面對同樣問題。
 
我在策發會的時候,政府已討論過雙非兒童的入學問題。當時,很多人還以為他們不會這麼快就來,可能要等較有能力照顧自己的時候才會來港。但現實顯示內地人連幼兒園也覺得香港的好,第一時間就把子女送過來了。
 
香港不是要發展教育產業嗎?為甚麼我們不能在保障港人入讀權的基礎上,連沒有身份證的內地兒童也接受呢?收他們高一點學費就是了。不但教育產業可以借助靠近邊境的優勢,其他產業如醫療、認證、以至水貨供應等,都可以利用北區的地理優勢。這樣,北區的人就不用舟車勞頓出市區工作了。這對北區的居民未嘗不是好事。
(轉載自2013年10月10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