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沒法調節樓價 宜有自知之明

老子說:「知不知,尚矣!」其意思是:「人若能知道自己在那些地方是有所不知的,那就好了!」政府在施政時也是這樣,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否則就會找了一些自己無法可知的事情去有所作為,那只會令自己碰了一鼻子灰,把自己的威信也輸掉了。
 
政府在調控樓價時,就經常顯現出無能為力,原因就是政府根本不知道怎樣的樓價才算合理,即是說政府連要把樓價調校到甚麼水平也不知道,連目標也不知道,那又如何去制定政策呢?何時行?何時止?輕重如何掌握?在目標也未清楚的情況下又如何去判斷呢?
 
影響樓價的因素錯綜複雜,有經濟因素,也有政治因素;既要看市場的供求形勢,也要看買賣方的主觀意願;既要看人們經常性收入的起跌,又要看已積累的資金的流向;既要看人口增長,又要看貨幣流通;政府根本不知道哪些因素在起主導作用,在甚麼情況下矛盾就會轉移。因此,政府在這方面所作的努力,都經常以失敗告終。彭定康自92年開始,就一直致力於遏抑樓市,但他在任的五年多裏,樓價卻升了三倍多。溫家寶在這方面也很努力,他手上的權力比彭定康大,但成效卻好不了多少。梁振英沒有吸取教訓,又想在調控樓價上大顯身手,成效會比前人好嗎?
 
現實是:政府根本不能控制市場參與者的思想,亦沒法估計他們在眾多因素的互為影響下會有甚麼行動。價格系統是典型的複雜性互適性系統。它只能自組織,不接受他組織。政府的干預只會過猶不及,明智的政府會盡量避免在這方面自曝其醜。
 
有人或許會以為,香港政府在調控樓價上仍得天獨厚,因為香港的土地仍大部分操控在政府手上,不似一些早開發的地方,土地已大部分落在私人手上。香港政府是土地的主要供應者,他可以調節每年的新增供應。
 
然而,香港政府也沒法調控二手市場的賣樓意欲。八十年代初,香港就出現過移民潮,二手市場上突然出現了一批新供應,打亂了政府對市場供應的預期。
 
再者,香港的經濟外向,港元又與美元掛勾,美元的起落,足以影響香港所有的商品價格,其中當然包括樓價。97後,亞洲出現金融風暴,資金大量從亞洲抽走,即使沒有「八萬五」,香港的樓價可能一樣難逃劫數。
 
現時,美國聯儲局正醞釀退市,政府根本沒法準確預期市民的置業心態對此會有甚麼反應。在這種形勢下,政府根本不適宜用這麼多的辣招去束縛市場,妨礙業主調整他們的投資組合。其結果可能是:一場風暴令到全球的資產重新分配,而香港的資產擁有者卻因為被束縛而沒法轉身,因而成了受害者。這不只是受害者會否與政府算帳的問題,而是香港的整體競爭力將會被削弱,所有市民都會蒙受損失。
(轉載自2013年9月17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