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用外勞與人權疆界

HIT登廣告說:碼頭工人的待遇不差,有二萬元港幣一個月。但碼頭工人指這個數字不正確,他們一般只有一萬四千元一個月。但最大的問題是,香港人嫌一萬四千元少,但內地人卻三四千元也願意做同樣的工作。結果,內地的貨櫃碼頭,其營運成本都比香港低,內地的產品將愈來愈多會利用內地的貨櫃碼頭出口,不一定再經香港的貨櫃碼頭轉口。
 
現時,香港貨櫃碼頭處理的貨品中,尚有七成是屬於轉口的,這些轉口貨品遲早會改用內地的貨櫃碼頭;而香港的碼頭設施,遲早會投閒置散,碼頭工人的工作崗位,亦會不斷流失。工會為工人爭取到更高的工資後,只會加快崗位流失的速度。
 
香港若要保住自己的貨櫃運輸業,唯一的出路是學新加坡那樣聘用外勞。新加坡能將部分需要廉價勞工的行業保下來,就是因為肯讓企業聘用東南亞的外勞。
 
新加坡現時有35%的勞動力是由外勞提供的,這不但沒有搶走新加坡公民的工作機會,而且令一些本應在新加坡消失的行業,還能保住些高管與高技術的職位,提供給新加坡公民來擔當。新加坡公民的失業率,反而因開放的外勞政策,而長期保持在3%至5%水平。
 
香港的貨櫃運輸業,如果非用本地人不可,必須隨着大都會的生活水平提高而加工資,否則就會出現今次這樣的工潮。但工資增加後,生意就會被其他地方搶走,工人最終也會失業。但如果容許聘用外勞,由於外勞的家人在原居地的生活水平較低,外勞會願意接受較低的工資,香港的貨櫃業或許因而可以保得住。而業內的一些高級職位也因而可以提供香港人就業。這不是比貨櫃業在香港消失更好嗎?
 
香港的政黨,大部分都不贊成輸入外勞(除了家庭傭工),原因是他們擔心在選舉時失去廣大打工一族的選票。其實,這種本地保護主義的做法是徒勞無功的。在全球一體化之下,保護主義只會令資金流走,產業轉移,工人最終一樣會失業。香港人要留在香港過大都會的生活,必須掌握高增值的技能與知識;政客和工會只能保護工人一時,並非長遠之計。大家只要看看底特律汽車工人的命運就知道了。
 
其實,全世界工人都同一命運,應該互相協助。如果人權真的如政客所說應無疆界的話,非本地勞工是否也應該有基本人權?為甚麼不容許他們有遷徙的自由?不容許他們有選擇自己工作的權利?所以我很懷疑那些經常自稱是地球村公民的政客,是否真明白國際主義的真諦?
 
現實是:開放聘用外勞,不但有利本地經濟發展,並且可以為本地人留住更多高檔工作職位,以及為有剩餘勞動力的地方提供工作機會,讓當地人可過更好的生活。
(轉載自2013年4月22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