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買樓父母有責嗎?

朋友剛退休,召好友飯聚;席間表示:他最感覺安慰的,是已為子女各自買了一層樓,以後他們的生活該不會成問題。
 
如果一個人得為子女買好樓之後才可以退休,那香港真是大部分人都沒法退休。因為,在香港能為自己買到樓的人也不足60%。
 
不過,由於樓價飆升得很快,遠超年輕人收入增長的速度,要香港的新一代憑自己的能力買樓,確是並不容易。
 
這種現象並非香港獨有。有20%的美國父母表示:曾資助子女置業。英國的調查則顯示,只有20%的青年人可以憑自己的能力置業。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二次大戰後經濟起飛,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一代,職途發展順利。他們的父母較窮,所以他們很有危機感,知慳識儉,較能積累起財富。他們在為自己買樓後,還為自己的家人買樓,惠及的對象包括父母、兄弟、子女。
 
西方人替親人付錢買樓後,多會要求親人日後本利歸還。但中國人最多歎一句「一生兒女債,半世老婆奴」算了。久而久之,子女們反而以為,父母為他們買樓,起碼是付首期,乃理所當然的事。香港的樓價與年輕人的負擔能力脫節,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樓價已被父母的負擔能力扭曲。如果父母都不替子女買樓,樓價可能升不到這個水平。子女買不起樓的原因,可能是父母既有本事,又願意為子女犧牲。
 
我們年輕時候的心態與現時新一代的不同。我們知道要買樓就得節衣縮食儲首期,但現時的年輕人卻不願意犧牲自己的生活質素,要節衣縮食豈不是等同要做「樓奴」,他們可不願意向「地產霸權」低頭。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會安心租樓算了。他們覺得自己讀書這麼辛苦,沒有理由讀完大學,做了律師、醫生,仍未能成為業主?政府在這方面責無旁貸。
 
現時在青年人之中,父母有能力為他們置業的,對社會的怨氣較少;父母沒有能力協助他們置業的,就把矛頭指向政府,認為這是官商勾結,任由地產霸權橫行的結果。
 
現實確是:有樓的人才較容易透過樓價上升分享經濟增長的好處;沒有樓的人乾收一份薪金,往往連通脹都趕不上;以至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分化。有樓的人比較容易變成保守派,他們是既得利益者,不想社會大變。沒有樓的人,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他們較容易成為反建制派,希望藉着改變社會去改善自己的命運。
 
因此,父母若果想自己的子女將來成為革命派,就不要協助他們買樓。這會把他們困死在供樓的責任上,失去鬥志。相反,父母若想子女安分守己地做人,就應該早日鼓勵子女儲首期供樓,背上了樓按,就只好修心養性,並希望社會不要動盪,這樣不動產的價值才會上升。
(轉載自2013年1月14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