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失業情況不易改善

美國七月份非農業職位增加了十六萬三千個,超出市場預期,股市視此為好消息,股價紛紛上升。但現實是美國在新職位增加的同時,舊職位卻流失更快,失業率因而微升至8.3%。由此可見,股市只是借題發揮,炒上炒落,視股市為經濟上落的寒暑表的說法並不可靠,用來作事後孔明,或許解釋得通,用來預測將來,就未必應驗。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傳媒平時講的美國失業率,是不把已放棄尋找工作的失業人士計算在內的。如果連同這類失業者一起計的話,美國的失業率已高達15%。
 
奧巴馬在競選總統時曾承諾會作出改變,但在失業問題上卻無能為力。歷史上,凡在任期間失業率高踞7.5%以上的總統,多沒法連任,未知奧巴馬能否擺脫這個厄運。
 
很多人都以為,美國失業率嚴重是金融海嘯的惡果,但海嘯的創傷終會過去,而美國的失業率則不容易改善,因為它是結構性的,而非周期性的。周期性的失業率,最終都會苦盡甘來;但結構性的失業率,就得先重整社會結構,才知會否有效。以美國現有的議會制度,不管哪個政黨執政,都是沒法大刀闊斧地進行結構性改革的。因此,美國的結構性失業將維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近年,美國社會都一窩蜂地崇尚做金融與資訊科技業,大學畢業生都想加入這兩個行業,原因是這兩個行業最容易賺大錢。結果,這兩個行業搶走了社會上最好的人才,其他行業因而被忽略。
 
然而,這兩個行業都不是勞力密集的,只需僱用少數精英已足夠,以至大量自以為天生我才的精英都只能望門輕嘆。他們高不成低不就,徒生對社會的怨氣。
 
我年輕的時候,社會上還有很多商品打着「made in USA」的旗號,可見當年一定有很多美國人是做產業工人的。但現在社會的商品都變成「made in China」,美國的產業工人還可以做甚麼呢?總不能全部轉行做金融與IT吧!
 
蘋果是美國公司,iPhone是喬布斯創造出來的,但蘋果公司為了利潤,iPhone也不留給美國人生產,寧願交給中國生產。不准蘋果公司這樣做嗎?這不符合美國的價值觀。叫美國工人與全球工人一起競爭嗎?美國工人已不願意吃這種苦,他們寧願領救濟金算了。降低救濟金嗎,逼工人接受低薪工作嗎,則沒有政黨敢試。
 
再者,大力發展資訊科技的結果,必然會大量製造失業。過去,只是體力工作可以用機器代替,現在是腦力工作也可以用電腦代替。網上購物流行了,就連Walmart的生意也少了。舖不用租這麼大了,人不用請那麼多了。這令到美國的商業地產與就業情況都不容易好起來。
(轉載自2012年8月9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