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式與中共的作用

前文談論了中國模式的本質,與中國模式的某些特殊性。但談論中國模式,不能不談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模式的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所謂中國模式,基本上是指中國社會從農業走向工業化的發展模式。中國自清朝洋務運動開始,已想走工業化的道路,而中共本身亦是中國走向工業化過程中的產物。但在解放後毛澤東當權的那段時間,中共基本上是在妨礙中國走向工業化。毛澤東主張「抓革命,促生產」,但他搞的革命的結果,是生產大受破壞。文革時期,他竟然要求城市青年上山下鄉;但要搞工業化應讓農民出城打工,而不是叫城市人下鄉務農。這簡直是逼歷史走回頭路。
 
但我們亦得承認,中共在解放初期曾搞了不少重工業與基本建設,這些都是靠國家力量,把分散的民間資源集中起來,才辦得成的。沒有這些基礎,鄧小平要改革開放就不會那麼容易見效。
 
以印度為例,印度雖沒有毛澤東式的倒行逆施,但由於缺乏由政府推動的基建與重工業,印度的經濟發展速度仍及不上中國,而且很容易受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所拖累。照道理,印度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自由度都比中國強,但印度的適應經濟環境轉變能力卻比中國差。按聯合國的標準,印度仍是貧窮人口最多的國家,很多人仍要捱餓;但中國卻是脫貧速度最快的國家,大部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在這30年間,都有長足的改善。
 
中國模式的特色是「兩條腿走路」,既有利用無形之手(自由市場),亦有利用有形之手。鄧小平放寬人口流動,容許私人辦企業,引入市場機制,是在利用無形之手。但中央手上有國企,掌控着金融、重工、電訊等重要行業,既可保障民生,又可調控經濟。
 
金融海嘯揭露出來的事實證明,大企業的所謂專業管理人員,無可避免會借助企業的龐大社會影響力,以權謀私,最後要整個社會都付出代價。大陸的國企領導人,一樣會以權謀私,而且貪腐的程度遠比西方國家嚴重。不過,國企仍得接受國家調控,中央要遏通脹,就可以限制國企加價;中央要發展節能產業,就可以要國企蝕本生意也得做。因為國企的高層管理人員都是中央任命的,不敢不聽從中央的指令。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一直在對宏觀的經濟情況進行調控,以發揮有形之手的功能。初期成效一般,被譏為「一放就亂,一收就死」;但逐步技巧成熟,學會了逆經濟手段——在經濟增長快的時候,加息、抽緊銀根,予以遏抑;在經濟放緩時,減息、增加政府投資,以增動力,成效令西方經濟學者也感到詫異。中共有這麼強的調控能力,全靠一黨獨大的威權政治。這個問題得留待下次再談。
(轉載自2012年7月18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