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相救 代價較少

早前特首在紐約接受訪問時表示:香港經濟有機會在第三季出現技術性衰退。幸好,統計數字顯示:香港的經濟在第三季仍有一定的增長。相比去年同期,第三季的增長仍有4.3%;但相比第二季,則只有0.1%。
 
然而,由於歐美的債務危機至今未算徹底解決,時不時還會威脅市場的信心;因此外圍的經濟普遍不會有好表現,香港難免會受拖累。市民宜早有心理準備。
 
擺在我們面前的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各國聯手救市成功,市場相信危機可以延後;二是強國不肯拯救,危機進一步擴散。
 
如果出現前者,市場會擔心通脹;因為危機之所以得以延後,是強國協助問題國借到新債,而不是問題國可以憑自己的生產力去還舊債。即是說,世界並沒有生產出更多的財富,只是印發了更多的鈔票。在這種情況下,通貨膨脹就無法避免,資產價格就會上升。
 
如果出現的是後者,市場就會出現通縮。因為,如果連意大利這類國家也出現債務違約時,銀行之間的信心就會大失,大家都不願意借錢給對方,只希望減少自己的損失。企業要借錢做生意就十分困難;即使有幸借得到,也得付很高的利息。一些經營上遇到困難的公司,甚至會給銀行「逼倉」,要求償還舊債。
 
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就會步入衰退,物價就會全面回落,原因是通縮令大家都沒錢買。
 
09年中,大家相信可靠印銀紙救市,故擔心會有通脹;近月大家又擔心大國無法聯手救市,故不敢投資,轉持現金。有人對現況持較悲觀的看法,認為歐債危機會一發不可收拾,世界可能會出現一次如上世紀三十年代一樣的大蕭條。
 
誰也沒法排除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但出現這種情況對強國也沒有好處。強國為了不想被弱國攬住一齊死,唯有吃點虧也要去援助弱國。兩害取其輕罷了。
 
但要吃虧的事大家都不願做,起碼強國的人民不願意自己的政府去援助別國。德國人不願意去救比他們懶的希臘人,中國人也不願意去救比他們富的歐洲人。但如果不施予援手的話,全球的經濟運作系統就會崩潰,強國自己也沒有好日子過。因此,強國最終還是不得不出手相救的。只是大家都想自己承擔少一些,讓別的國家承擔多一些,所以拖得就拖,希望其他國家先出手。
 
我原先也不贊成中國去救歐洲,但現在眼見香港的經濟也受到威脅,取態就開始轉變。相信當更多的人感到沒法獨善其身的時候,強國的領袖才會獲得足夠的民意支持去援助弱國。
 
有遠見的政治領袖,應及早讓人民認識這一點,因為愈遲出手相救,要挽回的難度就愈高,強國要付出的代價就更大。這筆代價遲早都要付的,不是強國來付,還有誰來付?肯作承擔的,將來才可以作世界領袖。
(轉載自2011年11月14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