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應藏匯於民抗通脹

一般人對通脹的理解是物價上升。但物價上升只是通脹的現象,通脹的本質是社會上流通的貨幣不斷膨脹,如果社會上的商品增長,追不上貨幣增長的速度的話,商品的價格就只好不斷上升。
 
內地近期通貨膨脹嚴重,物價急劇上升,政府應付的方法是不斷增加利息與要求銀行提高存款準備金。利息加了,人民就會把錢存入銀行,減少消費。錢存入銀行後,銀行會把錢貸出去,變成又再流入社會。政府於是要求銀行把存款中的一個比例存放在人民銀行,作為存款準備金,以免銀行把過多的錢貸出去。
 
這種做法很實際,的確可以減少貨幣的流通,卻沒法增加社會上的商品供應。原因是中國生產的商品有很多都拿來出口,結果在外國,中國商品氾濫,令外國不易有通脹;而中國則賺了外國的錢拿回中國花,卻沒有這麼多的商品可買,物價焉能不升?
 
因此,中國不能單憑加息與加存款準備金去遏抑通脹;更有效的做法,應是要防止出口賺回來的錢在中國流通。過去,中央為了進行外匯管制,強行要內地賺到外匯的人,把外幣兌成人民幣,不可私存外匯。這是造成內地人民幣氾濫的一個主要原因。
 
本來樓價上升可吸納一部分過多的人民幣,但政府又不想樓價上升,故進行限購,令資金更加沒有出路,導致通貨更加膨脹,政府只好不斷加息與加存款準備金,但這又令中小企經營成本上升,妨礙經濟增長。
 
長此下去,並非辦法,中央於是想用增加內需減少出口的方法,一方面減少外錢流入,另一方面又可以花掉內錢。但這種經濟轉型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難解燃眉之急,更可行的方法是存匯於民,並讓人民把錢調去外國。
 
以前中國是外匯不足,當然不會這樣做,但現在中國已經外匯太多,這樣做不但不會有損失,還可以解決不少矛盾。
 
民間的企業,如果賺到外匯的話,政府不必吸納,可讓他們開外幣戶口存在銀行。這樣,從外邊賺回來的錢就不會全部都變成人民幣在內地流通。
 
過去,中央吸納了民間的外匯,就只能用作儲備,不能花費。但如果外匯留在民間,就是民間自己的錢,他們就可以用來買外國的商品與服務,或者拿到海外去投資。只要政府嚴格執行在中國一定要用人民幣,外匯就只能用到外國去。
 
即使不是為了進口或者到外面去投資,政府亦可以讓民間存在外幣戶口的錢隨意調往海外,存在外國的銀行。內地很多人想走資,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這樣,原留在中國的外匯就會回流海外,讓那些亂印鈔票來換中國貨的國家,自嘗一下通貨氾濫的滋味。
(轉載自2011年8月18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