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按是信貸異化的典型

在近日的文章中,我已多次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基本矛盾,是資本累積的速度快過新生的需求。信貸的出現就是為了增加低收入者的購買力,以紓緩需求不足的壓力;同時還可以為積累在銀行的資金提供出路,令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可以延後爆發。
 
從這個角度看,格林斯潘縱容金融市場搞次按及其衍生產品,不但沒錯,而且有功,否則,資本主義的壽命可能延續不到今天。
 
次按的出現,其經濟誘因亦是因為它可以製造出更多的房屋需求,令地產、建築、裝修、傢俬電器等一系列業務都可以蓬勃發展。把錢借給那些原本不符合資格的人去買樓,市場上就白白多了一大批買家,市場怎會不興旺起來?
 
次按能夠膨脹得比其他信貸大,是因為它有抵押品;而地產作為抵押品的好處,是它有不滅性與升值能力。土地的價值不會在使用中被消耗,還可以因生產力的發展而同步上升,因而令按揭性質的金融產品有更大的可塑性。
 
只要抵押品的價值能夠不斷上升,銀行造次按,甚至造次次按,都不會有風險。關鍵是要不斷透過次按製造更多的買樓需求,去支持樓價繼續上升。這樣供不起樓的買家,只要把樓賣掉,就可以把錢還給銀行,甚至還有錢賺,可謂兩全其美。
 
有了這樣的誘因,銀行對按揭的審查就愈來愈鬆;沒有收入證明的,未儲夠首期的也可以借;後來甚至發展至頭兩年免供,之後三年供半息;差不多只要你肯在按押文件上簽個名,銀行就可以給錢你買樓。於是,人人都樂意買新樓,換大樓;享受完免供期、低息期,就賣樓;又去買間新的,再享受過新造按揭的優惠期。
 
銀行為甚麼只要你簽個名就給你這麼多錢,因為你簽了名的文件可以包裝成按揭證券,賣給其他投資者,銀行就可以把風險轉嫁給其他投資者。如果投資者有顧慮,銀行還可以給你買保險;然後再製造出各式各樣的期權去與保險產品作對沖,為金融市場提供了大量衍生性的新生意。
 
金融市場的激烈競爭,令投資銀行需要不斷發展新產品,賣給新客戶。於是他們設計出來的產品愈來愈複雜,連行內人士也不一定明白;但他們的銷售對象卻愈來愈平民化,連「牛頭角順嫂」與「冰島漁夫」都不放過。結果,當危機爆破時,不但美國的金融業受到創傷,全球各階層的人都被拖累。其遺害之大,遠超香港的「地產霸權」。
 
可惜,世人至今仍不肯面對「資本霸權」的禍害,不肯正視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生財富的分配不公問題,不先解決這個問題,就沒法消除資本積累快過新生需求的全球現象,就沒法不任由美國繼續搞QE3、4、5,以為世界的產品提供虛假的需求,就沒法不繼續用美元作全球流通的儲蓄貨幣,就只能無奈地等待下一次比08年金融海嘯更慘烈的全球性大災難的來臨。面對這場勢將來到的大災難,難道人類真的束手無策?
(轉載自2011年8月2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