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全靠政府援助

香港有一批有心人,很想香港的農地有人復耕,令香港的市郊可以恢復有點農村風貌,並令市民可以吃到本地生產的糧食與蔬果。他們覺得:農業是人類食物的主要來源,人類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與自然建立起緊密的關係,讓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促使人認識了更多的自然規律,在人類的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們很希望香港能保留一定的農業,起碼可以讓學生有機會切身體會一下農業與人類的關係,這對學生們的成長一定比唸多幾條標準答案更有好處。
 
他們中有些人,辭去高薪厚職,在新界租地復耕,但不時遇到阻滯。地主寧把地租給貨櫃場也不租給新農民。因為,從農民身上根本沒法收取太多的租金,所以他們常給業主逼遷。
 
今次有機會隨農夫之家去台灣考察,才知道原來台灣政府對農業有這麼多的資助,令台灣的農業可以保存得這麼好。
 
在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在日本本土發展工業,但在台灣則只發展農業,所以在台灣光復之前,台灣差不多是一個全農業的地區,但時至今日,農業只佔台灣GDP的1.6%,在經濟上已毫不重要。但政府仍十分重視農業政策,仍能保持5.3%的農業人口,即便在大城市的近郊,也可以看到大量綠油油的農田。如果沒有政策上的傾斜,台灣的農村很難保持今天這樣的狀況。
 
台灣政府對農業的補貼,主要是透過對農會信用部的利息補貼。台灣農會的信用部辦得如銀行一樣,可以收存款,辦借貸,代匯款,受保險等。農民發展本業,可獲低息貸款。譬如:市面一般的貸款利率為五厘,但農會卻可以用一厘半的利率貸款給農業發展,因為政府會有三厘半的息差補貼。農會貸出的錢愈多,收到的補貼也就愈多。所以台灣的農業發展不愁沒有資金來源。台灣農業的現代化與專業化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由於有政府的利息補貼,台灣農會的信用部賺錢比銀行還容易。農會有盈利就有條件搞各類農村建設活動,範圍十分全面,包括水利建設、植樹護林、技術推廣、醫療福利、防災救災、代運代儲、委託經營、統籌銷購、調解糾紛,以至文娛活動等。它既是民間組織,又代行政府政策。台灣有這樣功能全面的農會,台灣的農業才沒有被工業發展擠垮。
 
台灣政府肯這樣做,當然不是經濟上的考慮,而是為了國家安全。香港沒有這方面的考慮,因此不能期望香港也有這樣的農業政策,香港復耕推動者任是怎樣努力,也只能是小眾的愛好。即便將來成功爭取到政府資助,最多也只能搞幾個實驗農場,供市民假日去體會(消閒) 一下罷了。要真正恢復有生產功能的農業,談何容易!
(轉載自2011年6月28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