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終於定期賣地

政府將會於第二季主動出售十二塊土地,這是02年推出孫九招以來,首次這麼大規模地推出土地,顯示政府已不再依靠勾地方式賣地,而是決心把賣地的主導權從發展商的手上收回,以後可以按民生的需要,增加土地供應量。這無疑是一項正確的決定。
 
不過,官僚系統的特色是死不認錯,有關官員還是死撐,說勾地方式一路行之有效,以後會採取雙軌制,既會主動賣地,亦會有土地放在勾地表,待發展商自己去勾;如果發展商遲遲未能把土地勾出,則政府可能會抽其中一部分土地,主動在市場上招標或拍賣。
 
本欄早已指出:勾地方式在設計上存在著機制性的缺失;因此,即使政府保留雙軌制,也將會是一條軌常有車行,另一條軌則如同虛設,一年也未必有三列車經過,是否保留已無關宏旨。
 
第二季推出的土地,雖然多達12幅,但合共可提供的單位並不多,只有2,650伙。如果政府真的有意完成每年提供二萬伙的目標,每季起碼應該供應5,000伙才是。
 
政府或許會說,政府是預留另外的2,350伙(5,000–2,650=2,350),由發展商自己去勾地;這樣,加起來一樣會有5,000伙。若是政府真是這樣想的話,那就應該在第二季尾,看看是否真有這麼多的土地被勾出。不然的話,就應該在第三季進一步增加主動賣地的數目,以補第二季的不足。這樣,市民才會相信,政府確有決心去完成每年供應二萬個新單位的目標。
 
政府肯主動賣地,應是一種進步,否則任由發展商決定勾不勾地,社會矛盾將會更加激化,公眾就更容易猜疑政府有意維護地產霸權,以至大部分年輕人都置業無望。
 
不過,每年供應二萬個私人住宅,是否足以滿足市場的需要,仍是未知之數。政府應密切留意市場的反應。若是樓宇供應增加,但樓價仍是繼續上升的話,那表示需求可能升得更快,二萬個一年的供應已不足夠。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就應該進一步提高土地供應的指標,譬如去到每年二萬五,甚至三萬。
 
市場的供求形勢非常複雜,經濟學家也沒有一條可靠的方程式,能夠推算出未來的真正需求,政府只能不斷作嘗試,不斷作調整,以對市場的變化及時作出回應。
 
可惜,過去政府的膽子實在太細了。本欄於05年已提議政府主動賣地,以免樓宇供應斷層,樓價飆升失控。當時有關官員堅稱,樓宇供應不會斷層,但08年的住宅落成量只有八千多個,這與斷層已無多大分別。如今只好希望,亡羊補牢,未為晚了。
 
我個人認為,每年兩萬個供應一樣未足以滿足當前的需要。但試都未試過,誰也不可以肯定。政府先要做的是每季供應可建5,000個單位的土地。這個做到後,再看市場的反應去決定是否應該進一步增加供應。
(轉載自2011年4月19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