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思路不清 處處遭人抽秤

財政司長終於受不住群情的壓力,史無前例地修訂預算案,把注資強積金的建議,改為凡滿18歲的本港永久居民都可以獲派現金6,000元。由於得益者眾,因此已化解了大部分民怨,昨日由反對派組織起來的反預算案遊行終不成氣候。
 
政府今次雖然化解了一旦預算案通不過可能引發的憲政危機,卻一樣被反對派諸多抽秤,批評財爺今次為了修正原先的失誤,為庫房增加了160億元的開支,雖然平息了民憤,卻導致修訂後的預算案可能出現144億元的赤字,違反了基本法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此外,亦有學者指政府太過短視,只曉得派錢討好民眾,而不懂得為民眾的長遠利益及早作出部署。有人甚至為非永久居民出頭,認為不讓他們分享一杯羹是歧視他們。我原先亦不贊成政府派現金,但弱勢政府根本沒有他選。因為反對派平時所做的,正是利用民眾對短期利益的渴求,去妨礙政府作長期的策略部署。在政府對預算案作出修訂前,幾乎所有的輿論都一面倒的要求政府分多一些,分快一些,分得均勻一些。但到政府接受他們的意見按人頭均分時,竟有人說,讓人不勞而獲不好,他們忘記了自己平時就是專門為人爭取不勞而獲的強手。
 
政府之所以會招至那麼多人的攻擊,亦不能完全怪反對派,自己在制訂政策時思路不清亦是原因之一。
 
政府根本不應把分錢放進新的預算案裡,而應該視作對去年盈餘的處理。這樣,市民就會知道,可分多還是分少,不是由嘈多嘈少來決定的,而是看有剩多少才可以拿出來分。如果大家接受了這個原則,大家都有數得計,知道將會有多少錢可以拿來分。如果要連新移民、長期僑居海外者,或外傭都可以一起分的話,大家都得願意接受自己那份會分少一點。政府毋須早作結論,追隨主流民意可也。
 
現在,政府把分錢的那部分開支也放進來年的預算案中,在邏輯上說不通的。因為一放進去就會有赤字,有赤字就不應拿來作分錢這類不必要的開支。如果把派錢也視作新一年的預算,以後豈不是每年都得為此作預算?那每年都會有人嘈,希望今年可以分多一點。此例一開,以後有排煩。
 
世上沒有一個政府,會刻意把按人頭派錢視作自己的職責。政府應有能力更恰當地把錢用在需要的地方去。如果一個政府長期有盈餘,要麼是徵稅過高,要麼就是社會服務不足,那政府就得在來年的預算案中,在以上兩方面作出調整。只有在經濟異常變化,造成政府有額外盈餘時,政府才需考慮是否應該派錢,而且只能是有多少派多少;不應在有赤字的情況下也派錢。不過,2010至2011年度預期有712億元盈餘,今次政府共派600億元,並未超額;只要政府把派錢部分視作對盈餘的處理,而不是放進新的預算案裏,那新的預算案就不會有赤字了。反對派的立論自然亦無法成立了。
(轉載自2011年3月7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