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民主為何如此脆弱

政治動亂,在非洲其實無日無之;在突尼斯發生的,已屬相對輕可。只是突尼斯近歐洲,國內住了相當數量的法國人、意大利人與猶太人,才引起西方媒體較多的關注。如果以死得人多去反映事件的嚴重性,突尼斯事件很難排得上位置。在蘇丹、索馬里、烏干達、科特迪瓦………每天都有民眾因動亂而失去生命,人民根本沒有安穩的日子過。
 
在非洲,大部分的動亂都是在選舉後發生;各派力量都自認為理應勝出,紛紛指控對方作弊,結果大打出手,演變成各據一方的內戰。本來,民主制度應該是權力和平交替的最佳途徑,為何在非洲都適得其反?
 
其實,非洲國家的領導人,很多都是打著民主旗號上台的。他們是透過組織民眾,把權力從獨裁者手上奪過來的。他們的政黨亦大部分自稱為民主黨。可惜他們一旦上台,就戀棧權位,再也不肯讓出來。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非洲的經濟比較落後,社會比較分化;普羅大眾知識不足,權力集中在少數住在城市的精英之中,由於交通不便,通訊困難,大部分生活在遠離城市的農民或遊牧民族,根本不了解全國其他地方的情況,他們很難有條件參政。所以非洲的政治活動,平時集中在城市,只有當爆發內戰時,才把農村拖落水。政治是精英之間的權力鬥爭,民眾則是因被拉夫,才強徵入伍的。非洲的軍閥,拉夫連小孩也不放過,人民根本沒有政治上的選擇權。
 
教育與經濟能力的差異,令非洲社會分化為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政治只是精英的玩意,人民則是他們手上的籌碼與奪權工具。在精英的潛意識之中,「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套想法與中國儒家思想不謀而合。此之所以,非洲的民主制度一直找不到鞏固的基礎。
 
民主制度在西方行得較為成功,是因為西方的意識形態較為一致,有基督教為基礎,又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所以有一套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價值理念。在這種大環境下選出來的政府,起碼大方向不會有衝突,大家都可接受,反對派亦願意等下次機會。
 
然而,若果一個社會存在著多個勢均力敵的民族,大家又有不同的宗教或政治取向,那選舉的結果就不易被所有的人接受。即使明知自己是少數,也不一定肯接受外族統治。民主在碰到民族與宗教信仰問題時,也會無能為力。
 
非洲國家的邊界,大都不是民族形成時的自然邊界,而是由外來殖民地主義者按勢力劃分的。所以,非洲國家內民族繁多,宗教各異,意識極不統一;加上長期被殖民地政府分而治之,缺乏交流、互信,所以即使有公平公正的選舉,選出來的人仍會為某一部分人難以接受,以至動亂此起彼落。
 
 
 
 
 
 
 
(轉載自2011年1月20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