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突尼斯看非洲政制發展

北非突尼斯近日發生動亂,總統本.阿里也得逃亡沙特阿拉伯。事緣有名在街上販賣水果的大學生,不甘被城管隊沒收維生工具,自焚以死作控訴,導致人民上街示威,演變成反政府運動。政府先是強硬鎮壓,結果造成有示威者死亡,群情難以收拾。本.阿里怕變成齊奧塞斯古(前羅馬尼亞總統,在群眾起義時被殺),只好棄位潛逃。
 
拉小販事件,其他地方也時有發生,但甚少會弄至政府倒台;突尼斯內部應該矛盾不少,人民才想乘機變天。
 
突尼斯與很多非洲國家一樣,曾是歐洲國家的殖民地(突尼斯為法屬)。這些殖民地宗主國,在自己國家行民主政制,但對殖民地則行專政獨裁,以便掠奪當地資源。非洲人對殖民地宗主國的面目,了解得比香港人更清楚;不會以為宗主國有民主就等同自己有民主;所以,第二次大戰後,趁歐洲的宗主國元氣大傷,紛紛要求獨立。1956年,突尼斯亦在布爾吉巴的領導下,脫離法國獨立。
 
與很多非洲國家一樣,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一旦當權就變成獨裁者,想永遠騎在人民頭上。1975年,布爾吉巴改憲,要做終身總統。事件引起了其他政治勢力的不滿,造就了本.阿里有機會借軍事政變上台。
 
然而,打著民主旗幟上台的總統,比打著民族獨立旗幟上台的總統好不了多少。本.阿里上任後,很快就被權力腐化;在任二十三年,全無退休意思;反而廣植親信,鞏固自己的勢力。
 
這樣的領袖,在非洲很普遍;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在位三十年,依然打算繼續連任下去。在非洲,國家領袖要不是被人推翻,或遭暗殺,就只好「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在任內;而廣大的人民群眾,至今仍逃不出被欺壓的命運。所謂民主政制,往往徒具形式而已。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在殖民地時代,宗主國根本不當殖民地人民是人,而只是視他們為奴役對象。殖民地人民不但沒機會參政,連受教育的機會也沒有。以致非洲國家在獨立後,很難建立起有質素的民主政制。
 
殖民地宗主國除了盡量防範殖民地人民覺醒外,還會積極挑選一部分精英,去協助他們管治。這批人自小就接受西方的教養,喜歡飲紅酒,懂得跳華爾茲,自以為屬於特權階級,最有資格成為人民的領導者。
 
在突尼斯,情況正是這樣。居住在北方的人,受歐洲的影響較多,較有教養,懂得從商,喜歡參政。而居住在南方的,則教育水平較低,主要是務農,不太懂得自己的公民權利;以致常被人用作政治上的籌碼,變成精英分子的奪權工具。
 
本.阿里出走後,現由議長做代總統,組織臨時政府,準備大選。然而,臨時政府中的很多重要職位,卻依然由本.阿里的親信出任。人民對此非常不滿,卻無能為力。
 
西方對今次突尼斯的茉莉革命,似乎不太熱衷,原因是突尼斯的鄰國阿爾及利亞,之前在革命後上台的,竟是一個反西方的伊斯蘭政府。對西方來說,由本.阿里親信組成的政府,即使假民主,也會較容易掌控,故不想冒風險。
 
 
 
(轉載自2011年1月19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