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宜以買樓作人生目標嗎?

智經研究中心的新近調查顯示:過半的香港青年都以買樓及改善居住環境,作為自己未來十年的人生目標,以貢獻社會作目標的只有15.4%。這樣的調查結果,雖令我對香港青年人的前途感到可悲,但我亦得承認這個調查結果非常貼近事實。
 
香港的居住環境的確比其他生產力相若的城市差,青年人可能因此很早就意識到有改善居住環境的需要。再者,青年人眼看有樓的人可以因樓價上升而無端端發達,所以很早就意識到擁有物業的好處。從這兩個角度去看,香港的青年人比其他地方的青年人更想買樓是正常的。
 
我們年輕時,大學生也流行搞「四仔運動」——買部車仔,識個女仔,買間屋仔,生個BB仔。不過,這只是揶揄同學缺乏理想的說法,並沒有名正言順地以此作為人生目標。居住只是人生的一項基本需要,怎可以視作人生目標?解決了人生的需要問題,不外是可以令人可以活得舒服些,但不足以令人生有所成就,令生命發出光輝。一個對自己生命有要求的人,不會滿足於這樣的人生目標。
 
我明白,人只能對自己的人生有所需求,不宜要求所有的人都得以貢獻社會作為人生目標。社會上大部分的人都只是普通人,怎可能要求人人都做偉人?大部分人的一生,可能都在為了生活所需而營營役役地過的,只是以前「為兩餐」,今天是「為間屋」。與其說,這是做「房奴」,不如說人生無法跳出生活所需的桎梏。
 
這或許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境況,但通常年輕人是沒有這麼快就認命的。正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未在社會上受到太多挫折的年輕人,通常都以為很多事情只要自己肯去做,是一定可以做到的。所以,年輕人心裡都想著,將來自己一定可以有一番作為;他們是不會一早就甘心讓寶貴的生命平平庸庸地流失的。
 
我替香港的年輕人感到可悲,是因為他們這麼快失去理想,通常一個人求乎其上,才能得乎其中;如果一個人連求乎其上的要求也沒有,那就不但沒有機會得乎其中,甚至連得乎其下的機會也沒有。所以,我擔心那些以買樓作人生目標的青年人,最終是達不到買樓的目標的。
 
資本主義社會是要靠利人去達至利己的目標的。麵包師傅要做出麵包給人吃,才能收到自己勞動的回報。青年人要買樓,亦得先看看自己可以憑做些甚麼去換取,但我在一些烽煙節目中看到一些青年人的心態卻不是這樣的。他們認為,若果社會想青年人有歸屬感,就得以讓青年人有負擔得起的樓價,買到一個自用的物業。他們對自己可做的工作沒有要求,但對可買到的樓卻有不少要求;最好市區,但不能太舊;要住得舒適、住得方便,還要有體面。我心想,社會上很多勞碌了大半生的人,都未住得這樣好;社會欠這些人的應比欠青年人的多吧!
 
 
 
(轉載自2010年12月17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