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富情緒的客觀環境

香港有人仇富,卻不肯認。做人頂天立地,應敢於說出自己的真感受嘛!何必把情感鬱在心裡?香港的確存在著導致仇富的客觀環境,要仇富大可以光明正大地仇,好讓社會知道事態嚴重,及早著手去解決背後的問題。
 
形成仇富心態的原因,是窮人覺得社會對他們不公平。窮人眼見富者愈富,自己卻看不到有富起來的機會,心裡自生怨忿。不像早年香港,雖然貧富在生活上的差距比今天更大,但大家卻覺得有得搏,所以不會仇富。當一個人自己也在努力成為富人的時候,不可能培養出憎恨自己將來的情緒。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化,香港的窮人要致富已遠遠沒有以前那麼容易了。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既有客觀環境的,亦有主觀心態的。
 
客觀而言,現時行業的競爭環境已與早前很不一樣。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香港百廢待興,除了個別英資大洋行之外,大家都是剛起步相差不大;正是群雄混戰,未知鹿死誰手,新加入者也不用自慚形穢。大家差距不大,自然會覺得有得追。但現在大部分行業都已有強雄跑出,獨佔半壁江山。新來者面對財雄勢大的競爭者,已不容易招架,很難再冒出頭來。
 
激烈的競爭,已令經營的成本變得高昂,利潤變得十分微薄,缺乏規模效應的新公司,根本很難立足。加上市場資訊流通,消費者很懂得選擇,沒有品牌的公司,很難得到消費者的眷顧。做街邊小販已沒有條件跟價廉物美,兼有排山倒海廣告攻勢的大企業競爭。
 
在這種情勢下,屢戰屢敗的創業者,很容易會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高租金與大公司壟斷市場,甚至聯想到官商勾結及政制不合理有關。加上政客與傳媒都喜歡推波助瀾,把社會矛盾激化,以便突顯自己為民請命的存在價值,以至社會對商人普遍都有負面印象,以為無商不奸,愈是富有的,必然是欺負小市民的奸商;於是富商都變成了小市民的仇恨對象。
 
香港的基層有仇富情緒,除了因為上述的客觀因素外,還因為年輕一代的主觀態度與上一輩有很大的差異。上一輩的香港人,經過戰亂的洗禮,求生意志旺盛,對物質享受的要求較低;只要有點安全感,已可以自得其樂。但新一代香港人,一出生就已有相對豐裕的物質生活,起碼不用挨凍受餓。他們很容易不珍惜手上已有的東西,而當他們發現往後要改善還得付出額外的努力的時候,他們就容易氣餒。他們不願意透過自我提升去改變自己的命運,轉而想改變大環境去提供自己更多的發展空間。誰知這樣做更難有實際成效。於是他們就把矛頭指向既得利益者,指控他們利用財力操控市場,買通官僚進行不公平競爭。這種觀念在香港已愈來愈多人認同。商界應該好好檢討,以免仇商情緒導致階級衝突。
(轉載自2010年11月5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