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分裂的前因後果

政改方案按民主黨的要求修訂後,終獲立法會通過。公民黨的湯家驊指出:通過方案的代價很大,對政改而言,是光明的一天;但對泛民卻是黑暗的一日。因出現分裂。那泛民的分裂究竟是怎麼樣產生的呢?誰要為此負責?
 
其實,自社民連出現的一天開始,泛民已注定遲早要分裂。社民連的全名是社會民主連線,它倡議的是社會主義的民主,而不是資本主義的民主;而泛民的其他政黨,包括民主黨與公民黨,都是接受資本主義與自由經濟的。這種差異遲早會在政治的路線上顯露出來。
 
社民連的出現,令泛民的政治光譜拉闊了很多。加上近年香港的傳媒,編採方針傾向寧左勿右,社民連那種立足基層,勇於抗爭的路線,自然備受推崇,很快佔領了道德高地,逼使公民黨也得向他們靠攏。
 
當泛民陣營中原有的一部分力量向左傾側時,原有的平衡就被撕裂。政治光譜短的時候,力量較為集中。現在泛民的光譜闊了,左邊一墜力,就很容易撕裂。這是遲早會發生,只差在哪件事情上展露出來吧了。
 
政治路線的差異,無可避免會在領導地位上產生摩擦。原先泛民的精神領袖司徒華,他自七十年代開始,已率先帶領教育界透過群眾運動向建制爭取權益,是眾望所歸的民權領袖。然而在變相公投一役,領導權卻被黃毓民奪去,司徒華心中一定不是味道。
 
社民連未與其他盟友商量好,就把變相公投的方案公開告知傳媒,更擺出一副姿態——即使其他泛民盟友不支持的話,社民連孤身也會上路。這樣,盟友就只能選擇跟不跟住走。跟,就等同奉黃毓民為領袖;不跟,就會被指背離民主戰線。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黃毓民確有不錯的政治謀略,但他個人的操守卻不甚光彩,至於他是否信奉社會主義,就連他的黨友有時也會懷疑。很難想像,有理想的民主鬥士會願意奉黃毓民為社會運動的領袖。黃毓民的冒起,雖為社民連吸引到不少激進的支持者,但亦導致很多泛民內的有識之士,想與社民連的路線劃清界線。道不同,走下去,惟有分裂。
 
民主黨作為一個大黨,不難意識到社民連的激進路線不會為廣大的市民所接受。社民連雖然在傳媒上有很多支持的聲音,但實質的支持者相對有限,變相公投一役顯示,社民連進加公民黨也只能吸引到17%的選民支持。如果連民主黨也加入激進路線,這區區17%的選民怎夠三個政黨分?社民連下次選舉的目標,只是每區有一個代表入立法會;他們只要佔領政治光譜的最左一端,已可達至這個目標。但民主黨的目標卻不止這麼小,民主黨若要下屆選舉有成績,絕對不能選擇一條要與社民連一起去搶少數選民的路線。這是民主黨要脫離已被社民連劫持的泛民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導致泛民分裂的,不是中共的謀略,而是社民連的激進路線,與傳媒寧左勿右的編採方針。
(轉載自2010年6月28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