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為何會輸

曾蔭權與余若薇的一場辯論,勝負早已寫在牆上,無需搞民意調查。一般人都說,曾蔭權輸是因為辯才不如余若薇;但這只是技術因素,並非根本因素;曾蔭權的輸是輸在沒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立場,是輸在對自己要守的立場信念不足。
 
我是做營銷管理的,在三十多年的經驗中,我遇到的一級推銷員,並非個個都是口才了得的。在中國人的文化中,口才過分了得,會被貶為巧言令色,更難取信於人。在西方的溝通理論中,亦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達,主要不是靠言詞內容,更主要是靠內容演繹者的身體語言。
 
人類為了求生,在本能上有天生的解讀身體語言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受教育水平影響,即使對言詞的內容不甚了了,人仍能做出誰更可信的判斷。身體語言有諸內,形諸外,一舉手、一投足,眉宇間已可把信息準確地傳遞出去。人在辯論中,不但需要傳理,還需要傳情;曾蔭權在這方面,遠不如余若薇。
 
曾蔭權是殖民地公務員出身,根本上不是中共的同路人,但他在辯論中卻要去堅守一條並非屬於自己的戰線。此之所以,他要不時偷看貓紙。貓紙上所寫的,除了事前為他準備的論點與論據外,最重要的是提醒他進退時的立場界線。一個有自己信念的人,立場早在心中,無需靠貓紙去提醒自己。
 
政治辯論的目的,是想取信於人民。它之所以比發表政論文章有更好的效果,是因為人民可以在電視轉播時,看到辯論雙方的身體語言。人民對要辯論的議題可能理解不多,但看到辯論者的身體語言後,就較有信心,在投票時該押注在誰的身上。民主選舉所說的,基本上就是這種遊戲。奧巴馬先得在電視辯論上勝出,才有機會在大選中勝出。
 
要在辯論中勝出,關鍵是要讓受眾感覺到,自己的說話是發自內心的,是真誠的。溫家寶在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但曾蔭權一看貓紙,人們就懷疑,他在自己說話,還是要先考慮北京的立場。他好像只能重複貓紙上所列出來的論點,而不能因應與余若薇的說話,即時予以還擊,令整場辯論失去針鋒相對的精彩。由於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搏擊,這場辯論完全達不到政府預期的目的──讓更多的市民了解政府的取態、支持政府的取態。
 
不過,有一個訊息曾蔭權還是成功地傳遞出來了,就是有些話他不好說,說了也不管用。所以辯論後的民意調查顯示:香港政改不前的責任,34%的市民認為責在北京,29%認為責在泛民,只有19%認為是特首的責任。或許,曾蔭權想透過今次辯論告訴市民的,就是香港政制如果要發展,中央與泛民之間必須有妥協。
(轉載自2010年6月22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