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初嘗從政真滋味

曾蔭權約余若薇為政改進行公開辯論,建制派裡的人很多都不贊同。在他們心目中,曾特首的辯才不可能好過余大狀,明知輸硬,何必去自討沒趣。他們認為:公社盟在變相公投一役本已失勢,曾特首沒必要給機會他們吐氣揚眉?
 
即使是反對派,當時亦弄不清楚曾特首的動機何在,但既然有機會一展所長,當然不會拒絕。起初,有人還擔心,今次辯論是曾蔭權自己的主意,事前並未取得北京肯首。因此北京極可能中途出來叫停,令辯論胎死腹中。
 
我當時已在本欄指出,辯論應會如期進行,因為曾蔭權不會連這點自知之明也沒有,如果他有得選擇,他不會以自己的弱項去硬碰余若薇的強項──辯論。他一定是在壓力下,才硬著頭皮上的;而有能力叫得動曾蔭權的,只能是北京。
 
從北京的角度來看,香港的一眾政治任命官員,有責任去推銷自己的政策,不能印一份諮詢文件,就算交差。要推銷政策,有幾件事是一定要做的。一是要早作部署,訂好策略;二是要勇於走到台前,在公眾面前與反對派正面交鋒;三是要齊齊出動,不能事不關己,就己不勞心,一定要所有政治任命的官員一起出來承擔。
 
由此看來,無論是與對手公開辯論,還是落區直接向群眾宣傳,都是決定從政的官員份內的工作,北京只會嫌他們做得少,做得不夠高明,絕不會叫他們不要去做。我相信,這類活動今後一定絡繹不絕。
 
可惜,殖民地公務員出身的高官,向來不善於搞政治宣傳,初次登台,當然表現生硬;但如果連第一步也不敢跨出去,將來怎會有進步。既然當兵,就要準備衝鋒;高官一旦從政,就得站出來面對政敵的挑戰,大家立場各異,很難期望對手會以禮相待。這叫做「食得鹹魚,抵得渴」。
 
看曾俊華落區被激進派斥責時,目定口呆,久久未能回應,真令人懷疑他們是否從政的材料?官員在落區前,不可能沒有準備,只是從未遇過這種場面,一時不知所措。不知道曾俊華在那一刻會否後悔答應曾蔭權回港出任政策官員?這種滋味,不從政的人是經驗不到的。
 
我相信,經此一役,一眾高官中,必有一部分會意識到:自己其實並不適合玩這場政治遊戲。許仕仁、馬時亨是先知先覺者,其他高官相信亦有一部分會相繼離去;捱得到的,會捱完這個任期,真的吃不消的,可能任期未完已會找機會辭職。
 
可以預期,政治遊戲的規則改變後,出來參政的人也會有所改變。今後的參政者,要麼充滿理想,要麼充滿野心;他們都得有辯才,會做秀,善於牽動群眾情緒,否則都很難在政壇立足。
(轉載自2010年6月21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