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選成功 「公投」失敗

剛過去的立法會五區補選,投票率比預期中低,只有17.1%。香港有立法會選舉以來,從未出現過這麼低的投票率,即使是2000港島區的補選,投票率也有33.27%,比今次也高出95%。然而,余若薇卻堅稱對有五十萬選民出來投票感到滿意。這種說法有點牽強,亦不似是運動搞手在知道結果時的真正心情。余若薇的臉部表情已出賣了她。
 
五十萬當然不是一個絕對的數字,但作為投票率,17.1%就明顯偏低,拿到世上任何一個地方,都難以令公投的結果生效。從這個角度來說,公社盟今次搞「變相公投」,已可以定性為失敗了。阿Q式地以勝利者自居,只會妨礙自我檢討,無法明白市民為何會作這樣的選擇,有獨立思考能力的追隨者,一定不肯長期盲從阿Q。
 
公社盟把今次失敗,歸咎為北京的杯葛與特首帶頭不出來投票。但公社盟現時所行的路線,可預期中央支持嗎?如果中央杯葛就注定失敗,還行這條路線幹甚麼?不如收檔算了。至於特首,今次表態的方式做得並不漂亮,起反作用多過起引導市民不參與投票的作用。
 
依我看,今次中央確有發力,但發力的方法不是組織群眾杯葛投票,而在於態度清晰,原則堅定;不然,建制派可能為了爭取多兩個議席都出來參選,事實上,若建制派真的全面出擊,公社盟的五個議席不可能全部保得住。如果民建聯也可以為了一時的利益而忘記了中央要堅守的政治立場—不可搞公投,搞變相的也不可以,那特首與他的政治班底更不可能有這麼強的政治意識。他們齊齊自覺不去投票,應是中央態度鮮明的結果。
 
不過,中央的功力亦只能去到個別政黨與官員吧了,論捆綁能力則遠不及反建制力量。反建制派完全可以操控己方的候選人名單,但中央卻沒法令那些外圍分子不參選,白韻琹的參選,只會令九龍西的投票率增加,而不足以威脅黃毓民當選,應不符合中央的意願。因此,說建制派發動成員過票給白韻琹是不合邏輯的;只不過黃毓民作為今次公投的大旗手,得票率竟在五位候選人中排最後,非得找個藉口作解釋吧了。
 
我一向認為政府的施政應以民意為依歸,所以從一開始就明知中央不高興也支持搞「變相公投」;只是今次運動的搞手不爭氣,為了爭領導權而鬧分裂,這才是投票率低的主要原因,中央杯葛反是一早可以預期的。
 
此外,公社盟若是真的想搞活今次公投的話,就不應把議題停留在「真」與「假」的概念爭議上,而應該選擇更具體、更具爭議性、市民與政府都想知道答案的議題,這樣才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出來投票。香港難得有一次搞「公投」的機會,竟被搞成這樣子,公社盟是否也應檢討一下自己的責任?
(轉載自2010年5月19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