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選民想要甚麼?

二次大戰期間,英國幸有一位國際級的領袖邱吉爾,帶領英國在極艱苦的環境中抗戰納粹德國,令英國成為歐洲少數沒有向德國屈服的國家。邱吉爾的領導,強而有力,但絕不民主;但當一個國家處於危急關頭,確需要一個這樣的領袖,否則很難有效把國家帶出困境。
 
自金融海嘯後,英國只面對經濟發展前路茫茫的困境,雖不至危急存亡,但亦足以影響國運。本來,在這個時候,英國實需要一個如邱吉爾一樣的強勢領袖來帶領國民,然而,英國選民卻意見分歧,三大政黨得票皆不過半數,出現懸峙國會,非搞聯合政府不可。
 
聯合政府的特色是方向不夠清晰,政策左右搖擺,政府運作的效率遠不及一黨主導的政府,此之所以,英國大選揭曉後,市場對英國的前景都不樂觀,英鎊與倫敦股市都大幅回落。不管將來是哪一黨的領袖出掌唐寧街10號,大家都不敢有奢望。
 
其實,在西方的民主制度下,政黨的政治主張都得逐步向民情靠攏,變成大同小異。大家為了爭取選票,唯有遷就選民的庸俗需要,而置國家的長遠利益於不顧。白高敦失勢,並非因為工黨的政策不如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而是因為他不夠年輕英俊。選民中多是小市民,平時也受過上司欺凌,亦不喜歡表裡不一的政客。剛好,白高敦這兩種缺點在選舉前先後被暴露,於是難逃被選民「叮走」的命運。其實,這類小瑕疵,很多政客都有,邱吉爾就經常向下屬耍性子。不過,當時因為戰爭,選民被迫從大處著眼。
 
英國近年的經濟增長,相當依賴金融業與房地產業,但這兩個行業皆周期性明顯,上落波幅極大,並非可靠的經濟支柱。因此,英國極需要一個有遠見、有承擔的領袖,帶領英國出紅海。但無論是卡梅倫還是克萊格都不似有這種氣魄。他們的質素連奧巴馬也比不上,遑論邱吉爾爵士與戴卓爾夫人了。
 
現時,英國需要面對的,除了經濟發展路向的問題之外,還有政府的財赤與欠債。截至本年三月的上一財政年度,英國的財赤高達1,528億英鎊(1.8萬億港元),佔GDP超過10%。如果任由惡化下去,很快會變成另一個希臘。然而,要滅赤,就得加稅、削開支、減福利,那等如要選民勒緊皮帶過苦一點的生活。一個要靠選民支持才能執政的政黨,很難在執行滅赤政策上有長久的堅持;不然,只
會為反對黨提供上台的機會。
 
因此,各政黨都只會把滅赤作為一個政治口號,不會真的推行滅赤的具體政策;非要等實際環境惡劣到舉債無力,政治亂局無法收拾時,選民才會認真去檢討,應否繼續指望政府照顧,迫政府去花一些收入無法負擔的福利支出。這是民主選舉制度必須付出的代價、有遠見、並願意先苦後甜的人,在群眾中往往都屬少數。
(轉載自2010年5月10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