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房奴乃理性選擇?

很多香港人,一生營營役役,為的就是可以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及不斷地換上更高一檔的房子。這樣去度過自己的一生值得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香港是一個自由社會,我們不能強人過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生活。現實是:香港的經濟發展動力,主要來自人們對買房子的追求,而非來自人們自覺要為社會作出貢獻的責任感。
 
對有些人來說,追求擁有自己的房子,一樣可以令自己的人生有目標,令他們可以全情投入生活,令他們的潛力得以發揮,人生有所寄託。對他們的選擇,我們不宜妄加菲薄。
 
讀者或許以為,我是因為自己從事地產代理的生意,才鼓勵人們去做房奴。但現實是:人們是基於很多客觀的原因,才作出這個理性的選擇的,其他人怎樣說都不足以影響他們的取捨。
 
買樓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可以與社會共富貴。經濟好的時候,樓價很快就會跟著上升,有樓的人就可以分到一杯羹。如果要等加薪才可以分享滿溢效果,起碼要等一年半載,而且不成比例。此之所以,每次樓價上升,都會提醒人們,得努力爭取買樓了,不然就會被朋輩拋離了。
 
香港的歷史證明,買樓是儲存財富的最佳模式,保值成功的機會遠比其他投資模式高。因此,有些人表面上好像在做房奴,但實際上,買樓並不一定是他們的終極目標,只是那些一時未需動用的財富,總需要有個儲存方式罷了。有些宗教團體與教育團體都會買樓,他們當然不是房奴,那我們怎能判斷其他買樓的人都是房奴呢?
 
此外,從人生安排的角度來看,買樓的確比租樓穩妥。租樓雖然一樣可以解決居住問題,但選擇租樓的話,那就一世都要交租,租金永遠都是生活的重擔。但若果選擇分期付款去供樓的話,頭一段時間雖然辛苦一點,但供滿之後,就不用再供,之後的生活質素就可以大大提升。
 
有些人在供滿第一間樓之後,還會供第二間,這不代表他們已中了毒,甘心去做房奴,而是他們想為自己的退休生活作打算。租金基本上可隨著一個地方的生活水平的上升而跟著上升,因此,有樓收租是退休生活的最佳保證。為自己的退休生活作好準備,是一種對社會與對自己都肯負責任的生活態度,我們怎能譏笑有這種取態的人是房奴呢?
 
樓宇是不動產,買了樓的人無可避免地要與樓宇所在的地方共命運,歸屬感與責任心都會比未有樓的人強,所以全世界的政府都有政策鼓勵人民置業,首次置業多會有稅務優惠。香港有六成家庭已經置業,我相信他們是基於客觀現實才作出這個理性選擇的。
(轉載自2010年1月14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