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應該簡樸一點嗎?

市場由需求帶動,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我們的生產力已不難滿足我們在生活上的不足;我們現時的經濟問題,很多都是源於需求不足,而不是生產力不足。因此,為了推動經濟可以持續增長,生產商往往需要投放比生產成本更高的資源去做廣告,以刺激新的需求;而我們的社會文化,亦傾向崇尚潮流,甚至不惜鋪張浪費。
 
我的衣服穿破了,仍不肯丟掉,太太就勸我穿在裡面,另加一件外套,結果還是給同事察覺了,把我笑了一頓,更指控我妨礙經濟增長。幸好,我是一個慣於我行我素的人,我一點不會因此而感到難受,更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信念與行為。
 
香港人每當看到香港的天空灰濛濛的一片時,就會埋怨珠三角的環保工作做得不好,禍及香港。人們好像並不理解,中國之所以會變成世界工廠,跟我們喜歡過高消耗的生活模式,有莫大的關係。世界若真的有公義的話,清理環境的責任,消費者作為產品的最後得益者,應更加責無旁貸。在哥本哈根的會議上,中國要求發達國家撥款協助發展中國家去清理因生產商品而造成的環境污染,不是沒有道理的,聯合國應向消費國徵收環境稅,這才符合用者自付的原則。
 
以今次哥本哈根會議的進度,全球暖化的問題看來仍不易解決。因為,世人至今仍以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為時尚,一些剛開始發展起來的國家,已急不及待地去學習過西方人那種虛耗性的生活方式,試問我們這個地球怎可能承擔這麼重的壓力?
 
就我所見,香港人買回來的東西,不管是衣飾、家具、手提電話,甚至是汽車,大部分都是未用壞就被棄掉的,主因是用趕不上時髦的東西是會給人笑話的。
 
現時,發達地區的人的心態是:我們的競爭力比他們(指尚在發展地區的人)強,應該有條件生活得好一點,我們既然買得起,當然有權去追趕潮流。要不是我們肯大量消費(實是浪費),你們那來這麼多的發展機會。因此,你們應該學習更環保一點的生產方法,沒有理由要我們去承擔你們的清理費用。
 
另一方面,尚在發展地區的人的想法卻是,你們(指發展國家)在發展初期,不是一樣只顧生產發展,一點不顧環保,倫敦與底特律有個時期不是一樣搞到污煙瘴氣,沒有理由你們現在發展得好了,不用依賴工業生產了,就對我們諸多要求,我們的人均碳排放量仍比你們低很多呢?為甚麼處處限制我們,難道我們沒有權像你們一樣生活嗎?
 
這樣爭論下去,地球一定等不及了。我們這個世界根本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過這樣的生活。因此,發達國家的人應帶頭過一些更簡樸的生活。但這必然引致經濟衰退,我應該怎麼辦?
(轉載自2009年12月30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