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銀分紅是否過高

G20財長在倫敦開會,研究政府要不要考慮在甚麼適當的時候「退出」刺激經濟計劃,以及對投資銀行的規模及高層分紅是否要有限制。開會的結果顯示:對於第一個問題,大家意見較為一致,為了減少衰退延續的機會,各國應繼續保持擴張性的財政及貨幣政策。但對於第二個問題,英美就與歐盟有較多的意見衝突。
 
歐盟輪任主席國瑞典財政大臣博里表示,現在的銀行高層分紅方式必須改變。歐盟的其他成員,主要是德國和法國,更認為,若這些限制只在個別國家實施,效果會受到削弱,一定要G20各國一同遵守;但英美兩國卻對此有所保留。
 
表面上,英美兩國都支持要有壓制銀行高層支取過多花紅的措施,但實際上卻不想設上限。沒有上限,其實等同沒有限制。英美這樣的取態,很明顯是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
 
全球有兩個主要的金融中心,一個在倫敦,一個在紐約。英美兩國對金融業的依賴都比其他發達國家多。金融業能收到更多的酬勞,對英美都有好處,他們當然不想自己的收入有上限。
 
金融中心地位不容易建立,但一旦建立,卻不易被取代。英美兩國當然想繼續利用倫敦與紐約的優勢,去為自己國家創富。針對金融業高層的收入限制,遲早會發展成對整個金融業收費的限制。英美國家對此當然步步為營。
 
現時,全球金融經濟的規模已比實體經濟大——外匯市場的交投,大過全球貿易總額,衍生市場的交投又大過本身市場。另一方面,搞金融的成本,不似搞實體經濟那樣,不會隨規模同步上升。要增加貿易總額,非得增加生產設備——有了更多的產品,才有更多的貿易。但做外匯買賣,同一間盤房,做兩球美金是這樣做,做兩百球美金也是這樣做,輸入電腦時打多兩個零就是了,但佣金收入卻增加了不少。所以做金融業的收入,好市的時候,比印銀紙還要快,而且成本增加有限。
 
此之所以,投資銀行的業務,差的時候差得很快,弄到差點要破產,但政府出手相救之後,同年又立即可以賺大錢。去年9間受惠於納稅人相救的美國金融機構,就向高層發了三百多億花紅。個別CEO一個人也可以拿過億元,相對於一個普通打工仔幾千年的收入。
 
普通人聽到這樣數字,當然覺得不合理。錢落在少數人的手裡,即使他們窮奢極侈也花不完,無法變成太多的消費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相反,他們拿到錢後,很可能又去炒賣,進一步擾亂實體經濟。
 
現實的情況是,不單是金融業的高層報酬過高,金融業本身的收費也太高。不改革金融業,財富就會集中在英美兩國手裡。他們就更有條件去制訂市場的遊戲規則,其他國家就永難翻身。
(轉載自2009年9月9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