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的時機與對象

政府宣布,會增撥168億元,作為在金融海嘯後的另一次紓解民困的措施。其內容包括:退稅、免差餉、書簿費津貼、公屋免租……以及一次過的增發綜援金等;受益的人非常廣泛。
 
就傳媒訪問市民的反應所見,中產以上的似乎多表示歡迎,但基層的則大部分嫌幫得少。這絕非表示基層的人貪得無厭,而是所處的環境存在的困難程度不同吧了。
 
老實說,我對今次紓困措施的時間與對象都有不同意見。首先,我認為現時還未到最困難的時候,資源應留到將來更需要的時間才使用。再者,今次紓困的對象太廣泛,未能發揮針對性的作用,予人一種印象,以為政府搞的是一次形象工程。
 
近期,本港的經濟雖仍在衰退,裁員減薪亦時有所聞,但失業率只是5.3%,相比其他地方,仍屬於相對低的水平,真正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並非社會主流。就我對市面的觀察所見,旺區的商場依然人頭湧湧,好的食肆亦要事先訂位才有得即時入座;市民似乎對消費仍未太吝嗇,可見他們的心情並非太惡劣,大部分人的日子仍過得去。
 
然而,我擔心今次國際性的金融海嘯並不會這麼快就過去,當靠借貸去刺激消費以帶動生產的經濟模式在發達國家無以為繼後,全球都會被產能過剩所困擾,只有兩種辦法可以真正令問題得到解決,一是現有的生產力得大量受破壞(大量企業被迫倒閉),這樣餘下來的企業才有生機,經濟才可以在一個較低的基礎上重新起步。二是債仔都能成功賴債,那他們才可以不用為還款而煩惱,有膽子繼續靠借貸去消費。但要做到這兩點,都需要經過一段很長、很痛苦的時間,最壞的情況可能仍未出現。因此,我寧願政府保守一點,把資源留到更困難一點的時間才拿出來,這樣才能達到「濟民有時」的效果。
 
我並不是說今天就甚麼都不用做,而是不用普遍地去做,意圖去討好所有人;我贊成針對性幫助一些一時失去工作的人。他們是在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過程中,無可避免會出現的人。要政府減少失業的嚴重程度並不容易,但政府可以令失業者不至於完全失去依靠。因此,我贊成政府應盡快設立有時限的失業援助金,好讓失業人士不至要降至達到有資格申請綜援,才可以得到社會援手,之後可能就更難爬得起身。
 
至於一般市民,大家應有心理準備,過去幾年的好日子乃經濟畸形發展的產物,不能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常態,今後要降低物質生活水平,已是全人類都要面對的處境,特區政府並沒有能力在這個層面上去減少市民將要受到的痛苦。如果硬要現時就動用公帑去令市民感覺良好,只會在不適當的時間耗盡政府資源,並非負責任的政府應有的行為。
(轉載自2009年5月29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