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勢將重臨

格塞爾的「郵章貨幣」理論,本應有助解決當前的金融危機,但由於這種理論會動搖資本主義的根基,尤其是損害銀行的利益,因此一定不會獲得建制的支持。現時餘下可選擇的救市方案,唯有重新引入通脹,以助債仔全面「賴債」,好讓經濟從頭開始。
 
過去一段時期的經濟繁榮,全賴低息的環境,以及大量透過財技創造出來的閒資,令到大批本來收入不足的人也可以透過借貸的方式進行消費,創造出大量的「虛假」需求,刺激經濟高速發展。
 
這種做法只能收一時之效,但任由沒有支付能力的人債台高築,總有一天會超乎社會的承擔能力,次按危機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爆發出來的。一時間,金融界意識到原來之前借出去的錢已沒有機會可以全數收回。銀行業無法向存戶與投資者交代,唯有等待破產。能倖存的,亦只好收縮信貸,不敢再輕率放貸,經濟於是立即失去動力,通縮的惡性循環揮之不去。
 
現時歐美政府的做法,都是用公帑去幫助面臨破產的銀行不至倒閉,把企業的債變成全民的債。這樣雖可制止「雷曼事件」重演──個別銀行的倒閉拖累大批與它有交往的機構同時出現危機;然而人民的負擔並沒有因而得到減輕。奧巴馬講得很清楚,他拿來救市的資金,建基於美國人未來的交稅能力。
 
現時,美國政府的國債已逾十一萬億,人均約為三萬七千美元,以一個家庭四個人計,每戶欠債十四萬八千美元,折合港元一百一十五萬多元。背負這麼重的債務,如果真是要逐步清還的話,美國人的消費能力一定會被削弱。
 
奧巴馬政府揚言要降低財政赤字,那今後勢將要加稅,先被開刀的會是企業與有錢人,但這會破壞經濟的動力,會令政府的稅收不加反減。因此,政府最終只好向全民開刀,這就需要加銷售稅與人頭稅,人民的負債一定日益加重。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一定沒法繼續瘋狂消費。美國的經濟十分依賴內部需求,而世界經濟亦十分依賴美國的向外需求,美國人的消費疲弱,無可避免會導致整個世界的經濟都難以復甦。
 
惟今之計,只能是引入通脹,讓富人感到持有現金一定會不斷貶值,不如盡快去投資與消費。另一方面,通脹亦可間接減輕債仔的負擔,並鼓勵他們繼續借貸。這樣經濟才能重現生機。
 
近期股市與樓市交投劇增,可能反映手上有資金的人已意識到,各國政府救市已無他方,正以亂印鈔票的方式重新引入通脹,故紛紛趁鈔票貶值之前,及早買些實物,或有前景企業的股份。
 
很明顯,今次股市樓市的回升與實體經濟的狀況拉不上關係,是否意味著惡性通脹快將重臨,讀者可要密切留意。
(轉載自2009年5月21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