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銀行面臨國有化

雖然美國政府清楚表明,美國的銀行應該交私人企業去運作,但以目前美國銀行業的處境來看,美國的銀行已難逃國有化的宿命。
 
原因很簡單,美國的大部分銀行從技術層面來看已資不抵債,或所餘的資金已經無法支撐這麼大規模的經營模式。如果美國政府不在資金上予以援助,他們下一刻已無法經營下去。
 
本來透過把按揭與債務證券化,美國的銀行是可以把大部分風險向外分攤給其他市場上的投資者。但由於美國聯儲局長期把利率壓在一個偏低的水平,美國銀行的高層管理人員又把這些證券化了的有毒資產買回來,放在自己的子公司裡賺息差,以突顯自己的盈利能力。這樣才可以令股價上升,令他們獲發的認股權證有利可圖。
 
次按危機爆煲後,不但樓宇按揭出現大量斷供,其他貸款如汽車貸款,信用性貸款,私募基金的貸款等,都出現了大量壞賬,令銀行手上的證券化了的債務資產都變成了負資產。
 
據一些金融諮詢機構的估計,美國銀行在這方面積累的虧損已高達一萬多二萬億元。若果政府不立即予以援手,美國的銀行很多已資不抵債,即使不立即破產,亦很難繼續贏取存戶的信任,隨時可以出現擠提等困局。
 
現在,美國政府雖然已為美國的大銀行注資,或吃進大銀行手上的有毒資產,但日漸發覺銀行業的有毒資產遠比想像中多,政府的資金一如被投入黑洞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
 
但美國金融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卻依然不知悔過。他們繼續借助政府提供的資金為自己發花紅,為自己的辦公室作豪華裝修,乘私人飛機去開會,借業務會議為名去打高球度假。納稅人對此已感到非常不滿。
 
美國政府用納稅人的錢去救大企業,而不救處於水深火熱的人民;買有毒資產,而不是買有潛質的優良資產。人民對此已感到非常失望。再發展下去,世人可能又會再對美國的銀行失去信心,因為現時政府的做法仍不足以令美國的銀行真正脫離險境。
 
現實一點來看,這些美國銀行的投資者手上的股票早應跌到一錢不值,這些銀行之可以繼續運作,全靠政府的繼續注資。在這種情況上,政府完全有理由把管理權奪過來。以維護納稅人的利益,莫讓管理人員私吞納稅人的投資。
 
現時市場對美國銀行能否發揮他們應有的功能仍抱懷疑態度。市場擔心,未來將會出現大量銀團貸款無法調期的現象,因為很多銀行依然自顧不暇,很難期望他們有能力支持私人企業的貸款。
 
為了避免問題惡化至難以收拾的程度,唯有由政府出面接管這些銀行,由政府代銀行應有的社會功能。與此同時,政府應該重組銀行的管理層,更換那些以權謀私的管理人員,待條件成熟時,才把股權賣給恰當的投資者。
(轉載自2009年2月23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