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階段學好兩文三語

表面上香港的家長都傾向要學校用英文作為教學語言,非常抗拒母語教育;其實大部分家長對教育理論所知不多,亦不是真的相信用外語教學會比母語好;他們有這樣的行為全因為他們都很緊張子女的前途,希望子女能進入好的學校讀書,將來出社會容易找到安穩的工作。在現有的教育制度下,只容許收生條件好的學校用英語教學,以至用英語教學即代表是質素高的學校,家長才一窩蜂地要送子女進入用英語教學的學校。與此同時,由於收不到好成績學生的學校,教育當局只容許他們用母語教學,以至用母語教學的學校被家長視作質素差的學校,大家都不想送子女進入這類學校;於是社會上就逐步形成一種對母語教學的抗拒情緒。
 
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教育當局不應急忙用行政命令迫所有的學校用母語教學,而應該先建立成功的典範,讓家長看到用母語教學的學校一樣可以令學生有好成績,一樣可以考入名大學,一樣在出社會工作時有足夠的競爭力。這樣,家長抗拒母語教育的情緒才會慢慢改變。
 
香港現時的問題是英文教學質素欠佳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應研究教英文的有效方法,及提升教英文老師的質素,而不是把其他的學科也用英文來教學。難道家長要見到學普通話也得用英文來教才滿意?
 
在其他先進國家,一般都只會用母語作為教學語言,即使要學第二語言,也只會視作其中一個學科,不會為了學第二語言而犧牲其他學科,要其他學科也用第二語言去教學,以增加學生接觸第二語言的機會。
 
其實,現時香港的學生除了應該學好英文之外,還應該學好普通話。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在國際上扮演的角色已愈來愈多。學生若要在出社會後把握更多的機遇,一定要同時學好普通話。因此,香港的教育制度不能只是偏重英文,而是兩文三語都要有均衡的發展。
 
比較現實的做法是分階段有不用的側重點。幼稚園與小學階段,可以用粵語來教學。粵語是大多數港人的母語,最適宜作為起步階段的教學語言。到中學階段可轉用普通話教,中國人學普通話比較容易,只要在小學階段打點基礎,大部分學生應有條件適應。到升上大學之後。才普遍用英語來教學,香港的學生自幼稚園開始已學英文,升上大學前已學了十幾年英文,完全有條件掌握一種第二語言。
 
用這樣的方法分階段去推動兩文三語的均衡發展,效果會好過在起步階段就一律用英文作教學語言。這不但會強學生所難,亦會令很多教師感到力有不逮,硬要推行以英語教學,只宜拿來培養個別精英,根本不適合普及教育的需要。香港的家長應該明白,在不適當的階段硬要子女接受英語授課,只會打擊子女的信心,妨礙他們的學習,對子女的健康成長沒有好處。
(轉載自2009年1月14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