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出口皆負增長

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字顯示,中國的進出口在11月份皆錄得負增長。按年計,出口額下跌了2.2%,是7年來的第一次;入口額下跌得更多,達17.9%,是3年裡的第一次。這些數字顯示,當全球經濟萎縮的時候,中國亦難以獨善其身。
 
據報,進出口額按年出現負增長令中央政府頗感驚訝,因為政府仍在高調地說明年要爭取「保八」(要保住明年的經濟增長仍達8%),如果進出口都出現衰退,那要保八就有很大的困難。因為出口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如果火車頭已開不動,經濟增長何來動力。
 
我對中國出口出現負增長一點不覺驚訝,因為自今年年中開始,我已不斷聽到在內地從事製造業的朋友向我訴苦,說即使肯減價也沒法接到訂單,顯示外國的消費市場已急劇下滑,外國的進口商已不敢隨便向中國落訂單。前幾個月中國的出口仍有不錯的增長,是因為廠商手上仍有舊訂單未完成。海關的統計數字相對實體經濟的情況是滯後的,政府的決策層如果只把眼睛盯著海關的數字,其反應一定會落後於客觀形勢。
 
其實,現時形勢已十分清晰,前一階段那種以信貸寬鬆去剌激消費,再由消費去帶動生產的發展模式,已因資產泡沫爆破而無法持續。
 
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已愈來愈難獲得新的信貸,他們正忙於要救資產,沒有心情,亦沒有能力去繼續胡亂消費。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出口根本沒有增長的機會。我估計,中國的出口很快會出現雙位數字的負增長,因為進口額的萎縮早已先於出口而達到雙位數字——17.9%。
 
中國出口,有不少是加工產品,不但要進口原料,還要進口半製成品。進口減少所反映的,相當一部分是反映製造商的訂單接少了,所以他們對原料與半製成品的需求也減少了。因此,從進口額的萎縮,我們已可預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中國的出口也只能跟著一起萎縮,明年上半年的情況,只會惡化,很難改善。
 
當然,11月的進口倒退不能完全看作是生產商對原料與半製成品的需求減少,因為近期國際原油價格屢創新低,帶動其他原料價格也進一步下滑。這亦構成11月份入口額大幅減少的重要原因。
 
成本下降,本來對生產商是一件好事,不過現時生產商面對的問題不單是成本問題,而是接單不足。之前中國可以接到這麼多的訂單,是因為發達地區的消費者肯大量借貸去消費。現在他們透支過多,而沒法獲得新的借貸,叫他們怎可以可繼續維持這麼龐大的消費能力。
 
為此,美國人也不得不改變自己生活習慣,由先使未來錢,到重新開始儲蓄。他們的這種改變,將逼使全球的經濟發展模式也跟著改變,中國已沒可能再單靠出口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了。
(轉載自2008年12月16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