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視能扭轉敗局嗎?

說亞視陷於敗局,亞視的投資者與新上任的管理人員可能都不高興。但這不是事實嗎?亞視的收視率久沉不起,即使偶有佳作,也只能引起評論,未能令收視率有明顯的改善;反映亞視已積弱太久,連觀眾也養成了不看亞視的習慣。一個電視台長期處於這種境況,反映觀眾已對它失去期望,不再關心它是否有甚麼好的新節目出台了。要扭轉這種局面,有時比重新起壇搞個新台還要困難。
 
如果我以上的分析是成立的話,亞視品牌的價值已變成負數,如果要吸引新投資者,亞視的股份只能以低於資產淨值出售,或在別的地方予以額外的好處;否則,投資者未必肯再去冒這麼高的風險。或許,電視的無線廣播牌照難得,所以這些年來都不乏新投資,願意為亞視的不斷虧損接班。
 
加入亞視的眾多投資者之中,除了劉長樂較肯出來說話外,其餘的都很低調,人們都不容易真正了解他們投資亞視的目的,與對亞視的將來有何願景。做其他生意,老闆低調一點沒有所謂,但做傳媒生意就不能這樣,因為傳媒,尤其是以普羅大眾為對象的電視台,都得設法與受眾建立密切的關係。傳媒的老闆如果令受眾感到疏離,受眾與傳媒之間就很難建立起感情。這對傳媒的發展不利。可惜,要現時亞視的股東走到台前,確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一個機構就如一個有機的生命體一樣,若要能夠生存下去,關鍵是要匯聚起足夠的生命力;沒有強烈的求生意志,機構很難在競爭這麼劇烈的社會裡找到生存空間。然而,亞視的眾多股東,大部分還有其他生意,他們都沒有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亞視上。他們雖然都不想亞視死,但亦沒有打算為亞視搏老命。這是導致亞視生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有些機構,老闆只是投資者,生命力來自負責營運的搞手。但這類搞手多是創業前的組班者,甚少是中途加入的接二攤者。創業前的組班者,可以按自己需要,找容易配合自己的投資者與幹部隊伍,故在開展工作時,較容易得心應手,前呼後應。然而,亞視現時股東都是分階段加入的,他們的想法可能並不一致,能否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也很成問題。至於新聘回來的兩名高層領導人,亦可能是由股東分頭物色,然後安插在一起的,不一定是一種自然的組合。將來會由誰作主導,能否衷誠合作,暫時仍是未知之數。因此,很難估計他們能否為亞視匯聚起足夠的求生意志。
 
從以上的情況來看,亞視要扭轉敗局,的確有點先天不足。不過,新加入亞視的兩個領導人都各有才華,不排除他們可以為亞視創造出一番新局面。作為電視觀眾的一員,我當然樂於看到他們做出成績,好讓我們有多些優質節目可選擇。
(轉載自2008年12月10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