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實際好過假大空

在改革開放前,到過大陸的人,都會見過標語滿街的景象。甚麼「為人民服務」、「建設社會主義」、「講衛生、守紀律」等,講的都非常漂亮。可惜,我在街上問路,卻十問九不應,一點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也沒有。我在等公共汽車時,插隊的人比排隊的人多,你推我攘,毫無紀律。公營單位裡人們做又三十六,不做也三十六,根本不理要建設社會主義。大家都習慣了講一套,做一套。由此可見,口號叫得太響,反會令人覺得是假大空,逐漸失去作用。
 
香港人以前比較實際,甚少標榜社會利益,一味只講「搵錢」。表面上這樣很庸俗,全無理想;但人們為了賺多一點錢,就只好設法比別人提供更好一點的服務。正如阿當斯密斯所說,麵包師傅並非是為了餵飽世人才去做麵包的,他勤奮工作,是為賺多一點錢,好讓自己的生活可以過好一點。雖然,香港人大都是從利己出發,但大家都要靠利他來發展自己的事業,因此香港的社會過去發展得不錯,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可以有所改善。
 
然而,近期香港社會的風氣轉了,忽然要講社會良心與企業責任了。人們以為只要把這類抽象的信念高談闊論一下,社會才會發展得愈來愈好。於是向人問責的風氣愈來愈普遍,放棄了港人自求多福的良好習慣。
 
我並不反對企業也應該有社會責任,但這種責任主要靠企業的管理人員自我反省去作自我要求,而不應該利用輿論作道德審判,迫企業去負法律上不屬於他們的責任。
 
有人誤以為,只要高官出來呼籲一下,意見領袖出來批評一下,企業就不會繼續裁員,業主就不會加租,超級市場就會自動減價。我覺得這是不切實際的,香港人對此不可以有太多的寄望。
 
我是一個生意人,我的想法很實際,我要賺錢,就得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好的服務;我不會妄想立法制定最低利潤,託議員為我們向銀行爭取低息貸款,或組織行家去遊行示威,促使業主減租。我有這種接受競爭考驗的心態,才能找到在行內立足的空間。
 
同樣理由,打工一族若果不想被列入裁員名單,就得平時比同事更加勤力,更有創意,更願意吃虧。能作出比工資價值更大貢獻的打工仔,不愁找不到工作。相反,若不靠自力更生,就只能靠政客去爭取提高最低工資,降低最高工時,那就只能永遠處於社會的低層,無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
 
因此,我認為香港人還是實際一點好,千萬不要以為,只要能選出一個偉大領袖來做特首,自己眼前的煩惱就會自動消失。要靠偉大領袖為自己謀幸福的生活是可悲的。空談偉大理想的結果,是齊齊弄虛作假。這只會嚇怕生意人,令他們更加不敢去承擔這麼重的社會責任。
(轉載自2008年12月5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