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薩斯陰魂不息

昨文談及,有多名前北約將領上書五角大樓,要求西方國家作好戰爭的準備,以便用核武器先發制人,避免西方的既得利益不斷受到威脅。他們的理據,說穿了其實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
 
馬爾薩斯(1766─1834)是英國早期的一名政治經濟學家。他曾在劍橋修讀神學,並被英國教會委任為牧師,但他主張的「人口論」,卻缺乏神愛世人的精神。
 
他認為,人口增長按幾何級數,但糧食增長卻按算術級數,結果必然是糧食供應不足,需要透過饑荒、疫症、以至戰爭,去大量減少人口,以取得生態平衡。
 
為了避免這樣的災禍不斷發生,他不主張政府向窮人提供太多的福利,以免鼓勵他們繁衍後代,最終把有能力養活自己的人的資源也分薄了。此外,他還主張遲婚與自抑欲望,以減少人口增長的速度。
 
左翼的理論家當然無法認同馬爾薩斯的觀點。他們認為,馬爾薩斯由於出身富裕,故下意識裡要維護富人的利益,為了不想窮人分薄富人的資源,不惜剝奪窮人生存的權利。
 
西方文明,一方面愈來愈重視生命的權利,但另一方面卻不想放棄自己領先的優勢。當他們發現第三世界的國家,正透過工業化,獲得改善自己生活的能力時,他們就視此為一種嚴重威脅,甚至不惜以戰爭去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
 
當然,並非所有西方人都認同這類主張,但他們的反對往往只停留在言詞上。他們自己也是既得利益者,所以當他們意識到,他們現有的優質生活正受到威脅,而他們又未有決心去放棄這種生活時,他們這類極端的主張就會隻眼開、隻眼閉,以方便那些比他們心狠手辣的人去替他們幹髒活。
 
此之所以,那些北約前將領的建議內容,雖然駭人聽聞,但並未引起西方傳媒群起而攻之,大家似乎都想留點空間,讓這類勾當可以偷偷地進行,以便有需要時可以拿出來用。美國人今天反對派兵伊拉克,是因為徒勞無功,還要讓孩子戰死沙場。若果美國成功透過動武而掌控了更多的石油資源,美國人是可以找到足夠的理由去支持出兵伊拉克的。有人認為,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已經破產,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人口已經翻了兩番,但人類生產糧食的能力看來仍跟得上。然而,物質資源出現不足之前,人類賴以維生的生態環境已受到破壞,如果新興的工業國家的人民,都要學美國人那樣,過高消耗式的生活,地球的環境將很快會惡化得不適合人生活。
 
此之所以,有人會重新指出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以說明大自然並不打算讓所有人都可以過富足的生活。問題是富裕國家的人願不願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讓新興國家也可以有多點分享。不然的話,衝突看來無可避免。
(轉載自2008年11月18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