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通脹先保資產

很多人批評美國聯儲局在金融危機後的反應錯漏百出,但我覺得聯儲局的取向大體上仍是正確的。這個方向就是先放下遏抑通脹的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保住經濟能力上。為此,就得保住美國的資產價格不會過度下跌。
 
次按危機爆發初期,全球的通脹威脅尚未過去,油價、糧價、金屬價等都仍在急劇上升。歐洲央行的取態是加息以壓通脹,但美國不理通脹,卻一再減息,並且很早就出動公帑收購將近破產的企業。事實證明,世界面臨的威脅是通縮不是通脹。泡沫爆破的表現模式是資產值急跌,這必然會引致信貸收縮,經濟放緩。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對能源與原材料的需要亦會跟著放緩,通脹自然不藥而愈。
 
香港現時仍有不少人把注意力放在通脹上,擔心物價上升影響港人生活水準,又怕租金上升會影響經營成本,希望政府出手去做點事。其實這方面大家都不用擔心,物價與租金不用政府去遏抑,自己也很快會掉下來,將來更可能會出現的,是賤物鬥窮人,平也買不起。
 
美國聯儲局就是看通了這點,所以才不怕通脹肆虐,堅持接連減息。減息既可減輕企業的負擔,又可以保住已發債券的市值。企業的負擔減輕了,他們才有能力生存下去,不至造成大量企業倒閉,工人大量失業。而美債有價,亦可以吸引資金流向美國,因為息口趨跌,才可以吸引人們投資債券。美國政府為兩房作擔保,就是要保住人們對美國國庫債券的信心。唯一看漏一步的,是沒有及時對雷曼兄弟施以援手,以至產生骨牌效應,令所有持有雷曼所發行金融產品的人都蒙受了重大損失,更令銀行與銀行之間失去了互信。以至聯儲局雖然一再減息,但銀行的同業拆息卻一樣高企,普遍企業更無法享用低息貸款。然而,美國很快修正了他的錯誤,先以850億美元入股AIG,繼而撥款7,000億拿來救市。一般人能用甚麼來衡量救市是否成功呢?最多人著眼的就是股市。只要股市止跌,人們的信心就慢慢恢復。正如香港恒指日跌逾千點的時候,連沒有股票在手的人也會感到惶恐。
 
有會計師樓的朋友告訴我,現時美國政府出手去支持的公司,有些根本資不抵債,理論上已經破產;但美國政府仍不惜用納稅人的錢去這樣做,因為從宏觀一點的角度去看,能穩住金融大局,最終也是符合納稅人利益的。
 
我一向都支持自由經濟,但是在危機當前,政府若不出手,可能對社會產生更大的禍害時,我亦不得不有所妥協。因此,我贊成特區政府亦得在有需要時出手救市。現時,作為風暴中心的美國,其股市的跌幅,竟遠比香港少。這會令風暴之後,香港的投資能力與消費能力都遠比美國差。特區政府不應讓香港落入這樣的境況。
(轉載自2008年11月6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