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勢將萎縮

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最近亦得承認:任內犯了嚴重的決策失誤,未有意識到任由金融業不受束縛地自由運作可以闖出這麼大的禍。他原先以為,金融業的營運者為了自身的長遠利益,應懂得自制;誰知人性貪婪,營運者為了個人自身的短期利益,竟出賣股東的利益,甚至陷國家於萬劫不復的地位也不顧。
 
經此一役,社會輿論已一面倒地要求對金融業有更嚴格的規管,金融業的活動空間今後一定大不如前,能否有能力支撐紐約、倫敦,以至香港成為一個國際大都會,亦將成為疑問。
 
金融業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之所以能膨脹得那麼快,是因為美國政府對投資銀行完全缺乏監管,以致他們可以利用財務槓桿把生意做大幾十倍。當經濟持續向好時,生意愈做得大,錢就愈賺得多;但當經濟見頂回落時,投資銀行就連5%的虧損也承受不起,變成非要國家打救不可。
 
經過今次教訓,政府一定會立例限制銀行資金運用槓桿比率,不要說1:30沒有機會,就是要達到1:2也不容易。銀行業可動用的資金少了,規模就得跟著縮小,非精簡人手不可。
 
今次金融危機乃由美國的次按引起,今後銀行對按揭業務一定會更為謹慎,能夠借到錢去買樓的人減少後,地產市場也得跟著收縮,令銀行的按揭業務,很難再恢復到危機爆發前的水平。
 
過去,投資銀行在推動新公司上市時,常弄虛作假,欺騙小投資者。現在,投資者比以前審慎了,而政府也會加強監管,令銀行不得不有所選擇,不能把垃圾也包裝起來賣。這種發展必然會拖慢股票市場上的各種活動,令銀行可以扮演的角色減少。
 
至於近年出現的,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衍生工具,很多只能用來對賭,而缺乏實質的社會經濟功能,政府對這類金融產品今後一定會有所管制,不會任由銀行衍生再衍生,直到拖累整個經濟體系為止。
 
近年,很多銀行都標榜自己的非利息收入增加了,以顯示自己別有財路。現在看來,這些財路不少與推銷高風險的結構性產品有關。銀行以為自己只是負責轉售的中間人,責任很輕,但雷曼事件令銀行驚覺,原來客戶受損後,一樣可以追究銀行,令銀行收了高佣也不夠錢賠。今後一定不敢再向不適當的對象推銷。因此,銀行在這方面的業務定會萎縮。
 
過去,很多銀行發覺,靠提供服務不容易賺錢,轉而落場自己炒。霸菱事件、法興事件就是在這樣的買賣中發生的。因此,政府今後一定對此會有所管制,銀行的業務一定會在多方面都受到遏抑,想不萎縮就很難了。
(轉載自2008年10月28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