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外幣掛勾票據的本質

金融並非我的本業,而我亦從未受過金融方面的正規教育,本來不應揀今天這樣的題目來自暴其醜。但我發覺受過專業訓練的中信泰富的財務董事與財富總監,竟然亦對與外幣幣值掛勾票據的本質毫無認識,所以才把自己的一些膚淺的看法寫出來,希望讀者能對這類結構性金融產品多少有點認識。
 
我之所以說中信泰富內的專業人員對這類票據毫無認識,乃基於以下兩點觀察:(一)按中信泰富自己宣稱,今次犯錯並不涉及欺詐與刑事成分,那我只好歸咎為無知;(二)中信泰富最近仍稱這些票據為槓桿式外匯合約,反映他們不明白,這類票據的最大風險是內藏認沽期權,而不是槓桿比率太大。
 
很多人都說地產代理不老實,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這其實只是他們工作上的需要,否則買賣雙方都不肯讓步,很難達成交易;這樣亦不符合雙方的利益,但投資銀行裡那些設局的高手,他們遠比地產代理專業與世故,普通人跌入局中,只能任其魚肉,怪自己也不敢怪他們。
 
簡單的與外幣掛勾的票據,通常打扮成高息存款作招徠。譬如港元存款,三個月的利息,只有本金的0.75%,你如果願意與澳元的幣值掛?,銀行可以把三個月的利息變成1.25%,即是說本來是年息3%,現在變成了5%,比正常的利息高了66.66%,但與此同時,銀行會要求存戶承諾,萬一澳元跌到某一個水位,存戶就得用這筆存款買入澳元。
 
一般存戶會以為,自己橫豎都想買入澳元,現在有機會以一個比今天的牌價更低的水平買入,沒有甚麼問題,於是很樂於存錢去銀行收取高息。他們不明白,他們雖然今天覺得這樣的匯價抵買,並不代表今後若果澳元跌到一個更低的價錢時,仍會覺得這樣匯價的澳元抵買。屆時,他們已沒有選擇權,因為文件上寫得清清楚楚,銀行手上有option to put,可以選擇一定要他們按承諾買入當時已顯得絕不便宜的澳元。
 
銀行其實有責任講解給存戶知道,銀行根本沒付出高息給這些存款,那些比正常利息高出來的所謂「利息」,本質上不是利息,而是期權金,是銀行向存戶換取put option的代價。
 
我沒有看過中信泰富與銀行之間所簽的合約,相信亦是把期權金隱藏起來,化成某些額外利益的合約。中信泰富誤以為可以用一個折扣價買入澳元,於是承諾可以讓銀行有put option,只要當澳元跌低過某一個價之後,銀行就可以在一段日子裡,不斷要求中信泰富以一個指定的價格買入澳元,不管當時澳元已跌至那一個更低的水平。真想不到,中信泰富竟意識不到,銀行原先提供的折扣,其實是期權金,收取後是有代價的,而這代價是可以要命的。
(轉載自2008年10月24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