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sub-optimal 危時發餘力

全球金融風暴,令各行各業的生態環境迅速惡化。我的主業-地產代理,可謂首當其衝,已連續多月處於虧損狀態,面對如斯險境,我也不得不放棄原有的退休安排,重出江湖與同事們並肩戰鬥。
 
有記者問我,重新出山後覺得公司的狀態如何,是否還有得救?我說,幸好我們平時不追求卓越,得過且過,一路都不是處於最佳狀態,所以到危機來臨的時候,總不難找到改善空間。因此,我們是一間猶有餘力的公司,一定不會即死,當可掙扎一段時間。至於能否逃出生天,那就得看客觀的環境發展至多惡劣,以及我們的求生意志究竟有多強。
 
記者聽了我這些「正言若反」的理論,還以為我在開玩笑。哪有人說自己的管理得過且過,而不是精益求精的。這與現代的管理理念完全背道而馳。
 
我告訴他,這是我學老子的體會。老子說,「上善若水。」因為水可以滋潤萬物生長,又願意做世人厭惡的工作(如洗廁所)。此外,我還發覺水還有一種值得效法的地方,就是得過且過。水在流過障礙物的時候,總是緊貼著障礙物的表面而過,不會花氣力去跳高一分半毫。
 
因此,我在市場競爭中亦是夠贏就算,從不自製一套脫離客觀需要的抽象標準,美其名為追求卓越,實質上是浪費精力,既難為自己,又難為同事。
 
所謂卓越,就是對某種特定環境的徹底適應,以凸顯自己的優越。譬如,食蟻獸的咀又長又細,最適合伸進蟻洞裡食螞蟻。不過,一旦環境改變,沒有螞蟻可食,那牠的咀就無法食其他東西。因此,過度卓越的公司,在環境出現巨變的時候,反容易遭到淘汰。
 
我這套理論並非歪理,西方的系統理論一樣有類似的觀點,認為一個健康的、有持續生命的系統,最好處於sub-optimal的狀態;這樣,系統才有能力適應突發事件,應付新的生態環境。
 
一間平時早已人盡其材,物盡其用的公司,在遇到危機的時候,就很難進一步裁員及節省成本。相反,一間平時組織鬆散、管理粗疏的公司,在有需要的時候,就大有空間可以抓緊一些,以發揮出更大的戰鬥力,去應付突如其來的困境。
 
有些老闆,平時有一點不順眼的地方都忍不住,一定要下屬立即去改,甚麼都要依他的心意不可。一遇到逆境,這類老闆就會不知所措,因為他們認為應該做的早已做了,他們已不知道還可以再做些甚麼。
 
中原的情況則不同,平時一直都存在著很多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雖然看到,但沒有出手,看看其他同事會不會去補位,只要公司仍能保持Market Leader的位置,得過且過就算了。現在,公司雖然遇到特大的困難環境,但我們還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我們不會束手無策。
(轉載自2008年10月22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