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走投無路

早兩年碰到在私募基金工作的朋友時,他們還在誇耀:其業務如何成功;為公司賺了多少錢;估計會分得多少年終花紅。但最近見到他們時,他們正為收拾殘局而煩惱;無暇兼顧市場上眾多急需資金而值得投資的項目。
 
私募基金的主要業務,是在私人市場籌募資金,然後物色一些有潛質的公司入股,成為這間公司的策略投資者,協助這間公司重新定位,提升管治效益,在盈利前景最具幻想空間的時候上市。這樣他們投入的資金就可以套現,在短短兩三年裡,獲利數以倍計。
 
私募基金的資金來源,最初主要來自超級富豪。他們錢多,沒出路,願意冒風險,接受在開始時沒有經常性的回報,待投資的公司上市後才一次過套現。後來負責搞私募基金的投資銀行自己也見獵心喜,由籌劃者變成參與者。近期私募基金更以主權基金作為籌募資金的對象。前財政司長梁錦松加入美國私募基金百仕通之後,就成功引入中投 — 中國主權基金,作為機構投資者。
 
現時的私募基金已虛有其名,他們自己也上市集資,資金已不純向擁有高值資產的私人投資者募集;而他們的投資對象並不局限於未上市的私人公司。私募基金實質上已變成了以玩弄財技為主導,不打算長期經營個別業務的投資公司。
 
在美國信貸寬鬆時,這些私募基金還可以借助財務槓桿擴大自己的收購能力。然而,金融風暴爆發之後,信貸已經大幅收緊,曾經濫用財務槓桿的私募基金,不但失去了這方面的資金來源,更被債主逼倉,處境非常被動。
 
最要命的是:私募基金的強項並非在於經營,而只在於包裝。要靠他們去提升被收購公司的競爭力,談何容易。他們優以為之的,是把公司包裝得更符合上市條例,更討市場分析員的歡心,以及更能令小投資者產生幻想。他們的心術,與雷曼兄弟設計迷你債券時如出一轍 — 在投資者未看清真相前,賺他們的錢。
 
金融風暴爆發後,全球資金短絀,新公司很難上市,私募基金的EXIT(套現退路)已被關閉,塗脂抹粉也沒有人欣賞,變成坐盤容易出盤難。因此,現在雖然市場上有很多筍盤 — 值得入股的公司,但私募基金都見肥難噬。因為,他們之前的投資大部分仍未能脫手,正為如何向投資者交待而頭痛,怎敢再去自討麻煩。
 
私募基金的搞手,如果真有投資眼光的話,他們入股的公司,即使未能上市,亦應該可以繼續在市場上賺錢。但現實卻是那些被迫坐盤的公司,大部分都在虧損。現在大家都可以看清楚,他們想介紹給小投資者的公司是甚麼好東西。這樣的私募基金,將很快隨投資銀行一樣,在社會上銷聲匿跡。
(轉載自2008年10月2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