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獎牌與國民體質

北京奧運圓滿結束,中國獲金牌51個,成為獲金牌最多的國家。作為中國人,當然為此感到高興。不過亦有人指出,中國有13億人口,從人均獲獎牌的數字來看,中國仍相當落後,沒有甚麼值得自豪的地方。
 
這也許是事實,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進步很快。1984年,中國在金牌榜上才作第一次零的突破,短短24年裡已爬上第一位,其進步的速度,實在驚人。中國人為此感到高興,亦是最自然的反應。
 
有人認為,今次中國獲獎牌多,是因為今次奧運在中國舉行,主辦國在天時、地利、人和上,都佔盡優勢,傳統上主辦國獲得獎牌的數目,都會出現較大的飛躍。不過,一般主辦國在這方面的飛躍,大約是比原有的多三分之一,而今次中國則比上一屆多了三分之二。所以,今次中國的確有實質的進步,而非純靠主辦國的優勢。
 
亦有人說,中國能進步得這麼快,全靠國家集中資源去培養個別尖子,中國國民的普遍體質,仍及不上西方先進國家。
 
無疑,中國政府在體育方面的資源投入,在比重上的確比西方國家多,但1984年之前,中國何嘗不是已開始這樣做。因此,我認為中國政府的投入之所以能有較顯著的成果,在一定的程度上,亦建基於人民體質的普遍改善。
 
過去,中國人被譏為東亞病夫,是因為中國實在貧窮,人民連每日所需的熱量也補充不足,那有閒情去作體育鍛鍊。貧窮又使中國人習慣吃的食物中缺少肉類與奶類,在蛋白質吸收不足的情況下,肌肉當然長不出來,所以中國人的體質普遍瘦弱。
 
然而,自從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成了全球脫貧速度最快,成效最好的國家。中國人已在食譜上出現根本性的改變,澱粉質的比重正在減少,蛋白質的成份正在增加。這說明中國人在熱量的需要上基本上已經足夠,已不需要單為填飽肚子而營營役役。這樣中國人才有條件去改善體質,作更多的體育鍛鍊。
 
事實上,中國民間對體育運動亦很重視,每天早上都可以見到大批群眾在公園裡耍太極、做體操、跳舞等。隨著經濟日漸寬裕,人民參與的體育運動已日益多元化。除了政府會在社區建設時,加建各類體育設施外,現在連私人發展商在興建房屋時,也得有體育設施上的配備,可見體育已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我不認為中國只在奪取金牌上有進步,而在體育的普及上停滯不前。沒有後者的進步,任是國家對前者作多大的投資,成績也不會有這麼大的突破。亦因為中國國民的體質已得到普遍的改善,我相信中國在今後的奧運會上,亦不難在奪取金牌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轉載自2008年8月26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