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為投資意欲保溫

昨文建議,中央政府應放寬宏觀調控的力度;原因是國際的經濟大氣候已出現變化,歐美國家出現衰退的可能性已大為增加;在這種環境下,即使中央不進行宏觀調控,國家大氣候對中國的經濟已可以產生足夠的降溫作用。
 
前一個階段,中國的出口能夠不斷增長,與歐美國家的資產泡沫膨脹不無關係。歐美國家的樓價升,股價漲,令歐美國家的人民都以為自己富了起來,故樂於大量消費,令中國的出口商品需求大增。但現時歐美的樓價與股價都已見頂回落,而且跌勢未止,歐美的消費市場無可避免會大幅萎縮。不少在國內設廠的港商,最近都在為接不到新訂單而煩惱。
 
中國的經濟,仍相當依賴出口,歐美市場一旦萎縮,一定會拖累中國的經濟。工廠接不到訂單,工人會失業,廠商的利潤會下降。政府的稅收會減少,整個市場的氣氛都會趨向悲觀。屆時,原先過熱的投資情緒,就會自行冷卻,毋須政府施壓。
 
面對出口市場的萎縮,中國期望內需市場可作填補。要內部需求增加,有三個途徑:其一是透過提高廣大人民的生產力,令他們的收入增加,他們自然會增加消費。其二是改變分配制度,令基層可以分享到更多的經濟增長成果,有更多的消費能力。其三是靠財富效應,令人民覺得自己手持的資產正在增值,消費多一點也不會心慌。
 
以上的第一點,中國已做得不錯,只是這種因素造成的內需增長是漸進的,不能彌補一下子的出口大幅萎縮。至於第二點則不容易進行,既得利益者一定頑抗。若果處理不善,甚至會打擊投資者的積極性。唯有第三點,還有機會透過政府的政策去調控,若果處理恰當,可以讓人民以為自己手上的財富仍很值錢,花多一些錢也沒有所謂。
 
一個人手上的財富值多少錢,其實虛無縹緲。香港人在這方面很有經驗。1997年手持一間太古城單位可能值800萬,扣除500萬的銀行貸款,淨值300萬;但到了沙士期間,依然是同一間太古城單位,可能變成只值280萬,扣除300萬銀行貸款,變成反過來倒欠20萬,成了負資產,真是天淵之別。
 
擁有同樣的資產,在不同的時間,可以換取不同的價錢。這個價錢值多少,沒有一定的標準,完全取決於投資者的情緒。美國政府現在正透過減息、注資出問題的機構,接受金融資產抵押……等手段,去調控投資者的情緒,以維持資產價格不至於因悲觀蔓延而跌到一錢不值。
 
其實,在國際大環境的影響下,中國一樣面對資產大幅貶值的危機,但中國政府尚未意識到這個危機的嚴重性,還在打壓投資意欲,要知道,只有在投資意欲高漲,手上資產保值能力強的時候,內部需求才能充份發揮,中國經濟要軟著陸,應盡量為投資意欲保溫。
(轉載自2008年8月14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