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免外傭稅 到「劃」資助線

通脹嚴重,政府動用110億港元,推出10項措施,以減輕市民的財政負擔。其中一項是豁免外傭稅,但可惜思慮不周,落實起來漏洞百出,反招來各方的埋怨,效果適得其反。
 
豁免外傭稅的具體漏洞在哪裡,社會上已有不少討論,這裡不贅了。我想指出的是,今次政府的錯,主要是源自出發點,而不在於具體措施。今次政府在兩個財政預算的中間,額外增加撥款,與其說是為了利民紓困,不如說是為了討好更多的市民,以增民望。不然,就無需雨露均分,把資源惠及那些能交大額電費,以及請多名外傭的富戶了。
 
今次通脹,價格升得比較多的,是食物及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雖然市民無一可以倖免,但仍以基層市民受苦較深。因為,有錢人的花費,只有一小部分用在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上;但基層的開支,卻大部分用在維持日常的生活上;這類必需品的價格上,足以立即影響基層的日常生活,社會必需及時施以援手。
 
如果政府真的為這批人著想,應把資源集中花在這批人身上,而不是人人都想去討好。因此,政府在推出紓困措施前,必須先嚴格界定受益者的對象;而劃界的方法,最好以家庭入息為依歸,交由立法會去界定。這樣,即使社會上仍有不同意見,責任亦可由議員去承擔。
 
社福界經常要求政府制訂一條貧窮線,但政府似乎不太熱衷。其實,香港可以制訂一條資助線,凡家庭入息在這條線以下的,才可獲政府資助;凡家庭收入超過這一水平的,就得自力更生,不應對政府有更多的要求。
 
至於資助的方法,則不宜巧立名目,弄得太繁瑣,簡單地派現金即可。派的金額應為家庭實質收入與資助線之間的差額;相差少的,派少一點;相差遠的,派多一點;有數得計。
 
這其實是一種逆向的稅制,其好處是可讓基層都能夠過同一樣的起碼生活,非常公平。社會所需要做的,是每隔一段時間,按通脹及政府的財政情況,重新劃訂這條資助線。
 
在未劃定這條線之前,政府若想早點推出利民紓困措施,大可行用現有的界線-(i)要交標準稅的界線(凡以上者不用資助),(ii)有資格入住公屋的界線,(iii)有資格申請綜援的界線。分配的方法是:(i)凡不用交標準稅的,可獲派現金一千;(ii)凡有資格入住公屋的,可獲派現金三千;凡有資格申請綜援的,可獲派現金五千;同時符合多項資格者,可一領再領,最多九千。
 
這種做法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利用現有的、已被多數人接受的界線來派發利益,推行起來阻力較小。這種方法一旦用慣用熟之後,市民就不會有非份的期望,可以反覆使用,無需每次另想新方式。
(轉載自2008年8月8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