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脹的另一個成因

昨文指出:引致今次全球通脹的基本原因,是第三世界的生產力近年出現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人口大國-中國與印度的興起,已令世界上多了數以億計人有能力過較為豐裕的生活。由於地球上的資源有限,不夠分配給這麼多新富起來的人,物價因而被迅速搶高。
 
這是全球通脹的底因,但亦有另一項原因,把上述底因的效果加倍放大,這就是全球的資產積累及其不斷轉變的儲存模式。
 
隨著人類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富裕階層的產出已超過他們的日常耗費,以致國際上已積累起一筆驚人的財富,這筆閒資,一時間無法在實體經濟找到出路,只好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四處流竄,尋找最佳的儲存方式。
 
由於國際金融市場經常都有變動,財富儲存的方式不好,就會對資產擁有者造成嚴重的損失。香港的金管局就是因為把部分資產過多地投放在本地的股票市場,結果上半年就累積了過百億元的虧損。
 
因此,資產管理者必須根據形勢,不斷改變資產的儲存模式。一時存美元,一時存歐元;一時買股票,一時買債券;以謀取最佳的投資回報,令資金可以保住原有的購買能力與投資能力,當然最好還可以令資金升值。
 
由於國際上積累起來的閒資非常龐大,由此而產生的金融經濟的規模,已比實體經濟的規模還要大,期貨市場的外匯買賣,就多過全球貿易的總額。這種活動,與其說是貿易套戥的需要,不如說是資產管理的需要,而且情況不但出現在外匯市場,亦出現在商品市場,以及其他形式的投資市場。在某種程度上,資產擁有者的財富儲存模式,已對實體經濟產生倒果為因的影響,變成不是貿易情況影響匯價,而是匯價影響貿易。
 
過去,資產擁有者喜歡投資股市,認為只要一個企業的生產能力高,盈利能力強,它的股票就值得投資;但現在投資者卻發現,所謂科技創新以及商譽積累,其實都會不斷新陳代謝,投資下去沒有必然的成果,反而投資在原材料市場,回報可能更高。有跡象顯示,將有更多的資金流入商品市場。
 
因為,商品市場有很多天然的局限,變數較少,投資者容易掌握。譬如:地球的礦產(包括石油、天然氣等)就存量有限,而且上帝已經停止製造,沒法大量增加供應。此外,農產品的供應,亦受制於地球上耕地的面積,日照時間,以及大氣層內二氧化碳的含量等,在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一定會供不應求。
 
這些因素都令資金擁有者把大量資金投入商品市場,令原材料的價格急劇上升,升得比股市還要快。資產擁有者的這種取態,加快了商品市場的價格暴升,令今次通脹問題來得比過往嚴重,更不易解決。
(轉載自2008年7月15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