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業需重新定位

記得豬肉價格剛開始上升的時候,我在這裡就寫過一篇文章,指出豬肉價格上升的主要原因乃大陸的本地需求上升,與五豐行的壟斷無關。不過,社會輿論喜歡找代罪羔羊,而我指出的卻是無法逆轉的現實,所以我的意見不易獲得社會認同。
 
人生於世,不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其中不少都是無法解決的,但人總會有一種希望,就是以為只要能找出原因,就能對症下藥,予以解決。所以,人在探索原因時,會傾向找一些他們可以解決的原因,而不想面對一些他們無法解決的原因。
 
以香港的運輸業為例,他們發覺經營困難,就把矛頭指向政府,要求政府免收柴油稅。現實是柴油稅只佔零售價5%,即使政府免收,亦幫不了多少,運輸業面對的困難可不只油價上升一項。然而,運輸業對此卻全力以赴,不惜堵塞中環的交通,去迫政府讓步。他們好像相信,只要政府免收柴油稅,其他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不然,他們為何要使出這麼激烈的行為?
 
其實,柴油價格上升的原因是國際性的,香港政府對此也無能為力,把矛頭指向政府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運輸業宜全面檢討自己的處境,才能重新定位,為自己找到新出路。
 
中國有這麼長的海岸線,要找適宜做貨櫃碼頭的地方並不難;至於資金與技術,中國亦已具備;因此,未來幾年將不斷有新的貨櫃碼頭在中國落成,中國將會有更多的產品可以透過自己的港口出口,毋須一定要經香港。
 
香港現時的優勢主要在軟件方面,譬如國際關係較好,信用較高,管理較強,船期較密等;而大陸的優勢則是收費較平,距離生產基地較近,以及毋須再辦轉口手續等。不過,大陸在軟件方面亦不斷改善,兩地差距正在不斷縮小,我們不能假設,香港的優勢可以永恒下去。
 
在這種情勢下,香港的運輸業雖不致於完全沒有存在的價值,但不斷萎縮已是無可避免的事。這些都不會因為把運輸業改名為物流業而有所改變。
 
面對這種處境,香港運輸業可以做的,只能是輸出資本、輸出技術,轉移部分業務去中國經營。做老闆的這樣做,可以令自己的業務增長得更快;做管理人員及技術人員的,亦有機會藉此升職加薪;最不幸的是基層工作人員,不想轉行的話,可能香港沒有足夠的工作崗位;但如果上大陸工作的話,工資水平會遠比香港低,可能要舉家北上,才能維持生計。
 
然而,這是香港在轉型的時候很多人都要面對的現實,當人無法改變現實時,只能改變自己去適應現實。
 
(轉載自2008年6月25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