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教育與精英社會的矛盾

討論香港教育問題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以普及教育與精英社會無法互相適應的角度來看問題。因為,精英社會是個難以改變的現實,要變只能變普及教育,這種想法極其反動,一定會被視作政治不正確,大部分人會拒絕進入禁區,無法進行獨立思考。
 
我讀書的時候,香港行精英教育,大學只有一間,每年只收幾百個學生,大家都很清楚,如非精英,休想有機會上大學。所以,學校裡的讀書風氣比現時好,尤其是窮學生,都視努力讀書為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途徑。
 
我當年讀的是一間私立中學,中一有十多班,升至中五,只篩剩三四班,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被淘汰,非常殘酷。我年輕的時候亦覺得這種制度不合理,不應剝奪這麼多學生接受教育的機會。所以我贊成普及教育,希望更多的人都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現時香港已行普及教育,人人都有12年免費教育,起碼可以完成中學。可惜,學校裡的讀書風氣卻大不如前,學生視受教育為天賦的權利,無需要爭取亦唾手可得。考試被視為不應施諸學生身上的壓力,考試次數愈少愈好。學生在學校所受到的壓力雖然比以前少,但學生的心靈卻遠比以前脆弱,經常有學生自殺。每有這類事情發生,輿論就把矛頭指向考試制度,批評學校不應利用考試制度把學生標籤成勝利者與失敗者。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可以得到特殊的照顧,並不斷給予新的機會。沒有人敢責怪他們,只會鼓勵他們,以致他們沒有及時得到不努力的後果懲罰,以為現實世界也可以這樣蒙混過關。
 
現實世界遠比學校裡的環境殘酷。表面上沒有考試,其實天天在考試,你身邊的人都在給你打分。做錯了事,上司會罵你,同事會怨你,不自我檢討,未必有人會教你。無法自我提升的,公司不會忍你,隨時會找更好的人替換你。很多從學校裡出來的學生,都無法適應現實世界的新環境。輕則做一行怨一行,長期無法適應環境;重則選擇做隱蔽青年,對人生失去了信心。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教育界的理想主義。他們只追求時尚漂亮的理論,卻無視自己的貫徹推行的能力,弄出來的只是四不像。考試雖然少了,但學生並沒有樹立起更正確的讀書目的;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了,卻沒法令學生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對學生照顧多了,但學生所受的鍛鍊卻不足;這種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在現實世界找到出路。
 
香港是一個精英制的社會,卻有一個反精英制的教育界,我想不到這個問題應如何去解決。
(轉載自2008年6月12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