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助理值多少工資

香港人的工資,一般只有萬多二萬元一個月,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月入三萬已算高收入;月入十三萬已有點不可思議,非要他們也有點認識的明星或歌星,否則他們都會覺得不值。因此,主張工資高低差異不可拉得太闊的觀點,攻擊公營機構肥上瘦下的觀點,在社會上都很容易得到認同。所以,當政府新設的政治助理的工資可高達十三萬的消息傳出來之後,傳媒無不群起而攻之。
 
其中一個最矚目的事例,是有位原先在城大工作的助教,本來月入只有三萬多元,政府卻以十三萬一個月請他,工資一下子跳升了三倍,市民怎不譁然。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一個原先只有三萬多元入息的助教,給他五萬元,也一定仆到來做。
 
在一般的商業機構,情況可能真會如是。於大部分老闆來說,能夠用少一點錢也可以請到的人,沒有理由要花多一點錢去聘用。不過當一個機構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時,它無可避免會官僚化。它會把每個職位的功能與要求都描述得清清楚楚,然後再按圖索驥。當找到適當的人選後,機構也只能按預先訂好的工資作為聘用條件。負責招聘的人事部,只會判斷應徵者是否適合,不會因應徵者原先的工資低,而刻意壓他的工資。
 
於公營機構而言,情況更是這樣。政府為了向市民有所交待,規章制度必須有透明度,以接受市民的監察。然而,這樣的制度無可避免會減低官員作判斷的靈活性。這是市民為制衡政府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因此,如果政治助理的起薪點是十萬的話,即有人三萬八也肯做的話,市民也得額外多付六萬二。否則法治會變成人治。
 
因此,傳媒攻擊政府用十三萬去請一個原先只「值」三萬的人,只是煽情的做法,要深究的應是政治助理的職位是否真有需要,如果有,工資應設定在哪個範圍。可惜香港的傳媒只熱衷於挑撥群眾情緒,卻無助於事情朝對市民有利的方向演變。
 
我個人認為,如果局長本身有政治智慧,根本沒有必要再增聘副局長與政治助理去協助他。這是質的問題,非量的問題。不會請多幾個人,就令局長有政治智慧。以今次副局長風波為例,主要原因是最高當局缺乏政治智慧,多請幾個政治助理,解決不了這類問題。
 
因此,我們要反對的話,首先應該反對設立這種沒有作用的職位,然後才是反對把這類職位的工資水平訂得太高。但現在有些傳媒變成針對個別成員的能耐,這只會嚇怕應徵者,令大家都視當政治官員為畏途。
 
結果,政府可能因請不到人而不得不進一步提升政治官員的工資水平,或者降低這類職位的入職標準。這種發展,對市民只會更為不利。
(轉載自2008年6月10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