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發局不搞也罷

前旅發局總幹事臧明華,利用旅發局董事會的管治失效,為自己的家人買多了14萬元醫療保險。事件曝光後,各政黨紛紛窮追猛打,要求追究責任。最近臧明華表示願意退款,各政黨又紛紛出來邀功,好像自己已為市民做了一件頂大的好事。
 
我覺得香港的政黨就是只會做些門面功夫,區區那14萬元的保險費差額,相對旅發局7.1億元的開支而言,只佔五千分之一。這筆巨額的開支究竟產生過些甚麼功能?其中多少是浪費?我們的立法會議員反而不管了。
 
旅發局的全名是香港旅遊發展局,前身是香港旅遊協會。原先是由酒店業發起,藉向外宣傳香港,吸引多些遊客來港,以增加業界的生意。為此,酒店業同意在酒店的房租收入中抽一個比例的金額,作為旅遊協會的經費,由政府以抽酒店房租稅的方式代行。
 
後來,旅遊協會的規模愈搞愈大,政府在2001年把它改組成旅遊發展局,不再單是依賴酒店房租稅來運作,而是改由政府直接撥款。政府近期更免了酒店業的房租稅,因為旅發局並非單為酒店業服務。
 
去年政府為旅發局所作的撥款就接近6.7億元,但花了納稅人這麼多錢,究竟起了多少宣傳作用?吸引了多少遊客來港?實在不易衡量。我自己去旅遊就大都是受旅遊社的宣傳影響,而不是受別處地方的旅遊局的宣傳影響。每年會有多少遊客來港,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問題,牽涉到遊客來源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人民的旅遊習慣與偏好,非香港可以獨善其身,至於香港的旅發局更加起不了甚麼作用。
 
六、七十年代,如果不是打越戰,哪來這麼多的美軍來港?八十年代,如果不是日本經濟起飛,哪來這麼多的日本遊客來港瘋狂購物。至近年,香港的遊客變了以自由行的大陸客為主導,靠的是國家的開放政策。這一切都不是旅發局有條件去發揮作用的。因此,我相信,即使沒有旅發局,香港旅遊業發展的情況也不會有太大的分別。
 
香港要發展旅遊業,大可以不用公帑。香港有很多行業,都與旅遊業有關,他們為了自己的生意,一定會四出宣傳,為自己拉生意。私人企業有利潤的壓力,又要面對行家的競爭,辦起事來一定比旅發局更有創意,更能善用資源,不用社會為此操心。
 
政府若是想起促進作用的話,可以在航權問題上開放一些,外國航空公司自會不斷載客來港,現在是航機經常客滿,遊客想來也沒有機位。此外,政府還可以多批幾塊酒店用地,酒店的房間多了,不但可以增加就業,而且可以降低房租,吸引遊客,更可以迫酒店業加強市場推廣,自行替香港作旅遊宣傳。所以,旅發局真是不搞也罷。
(轉載自2008年5月28日am730C觀點)